《佛陀》中文字幕第51集
第一幕(树林中,目犍连在伤心哭泣)
佛陀:“目犍连,为何如此悲伤?”
目犍连:“这些夜晚,我修禅时念头都是母亲。我还是孩子时,有意无意地伤害过她。但这不是我伤心的原因。她生前我未能尽孝,待她身后我想做些什么,能让她的灵魂安息,可每次我都看到…这个梦让我难以安眠,佛陀,它是何意呢?”
佛陀:“目犍连,你母亲还在世时,可做过什么恶行?”
目犍连:“她的言语、行为只会让别人难堪,我又怎好强去阻止!毕竟,她是我母亲,我该如何消减她的罪业?请您慈悲,为我指明!”
佛陀:“即使母亲言行有差,你对她的爱不减半分,我深受感动,目犍连!父母恩情天高海阔,日日夜夜人们都不该遗忘!对父母真正的孝敬,莫过于贤良幸福的一生,这样的生活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!你的人生正是如此。目犍连,你过着奉献与平和的理想生活,将你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你的父母,他们的罪行会有所抵消。”
目犍连:“多谢您赐福!”
佛陀:“选一个殊胜的日子,你和僧团的其他比丘,为你的母亲做消业的仪式。修禅和真诚的祈愿有很强大的力量,目犍连!能消减你母亲的恶业,让她有机会入正法之途。我们应该安排法事,以便僧团的比丘们都可以为父母祈祷回报,无论他们在世还是已故。”
目犍连:您真是慈悲啊!能为每一个人着想!
佛陀:“一盏灯能点亮许许多多的灯,目犍连!它挡不住光芒,事实上,反是增辉而闪耀的,欢喜是通过分享传播的。”
第二幕(摩羯陀王宫)
国师:“陛下,我是不是听错了,您居然支持佛陀了?可怕啊!我就不该离开半步,您怎么能做这种荒唐事,置您的正法于不顾!刹帝利职责,那是无上的荣耀。您的志向,是为摩揭陀开疆扩土,做转轮圣王!
阿闍世:“我的职责,我自然清楚,导师。”
国师:“看来,佛陀也给您下了迷魂药,把您迷得神魂颠倒,跟您父亲一样,也给您吹枕边风。”
阿闍世:“不要无端去指责佛陀。”
国师:“陛下,这是事实。佛陀说过很多话,招来了无数疑问,不过,一直没有答案。”
阿闍世:“比如呢?”
国师:“世界是永恒的还是会灭的,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,身体和灵魂是一还是二,我们死后还会继续存在吗?”
阿闍世:“我不会回答这些问题的,大师。以您的智慧,早已有了答案,佛陀说法的时候,从不提及这些。”
国师:“如果佛陀对这些永恒的问题也没有答案,那他讲的又是些什么?对我们能有什么好处?”
阿闍世:“佛陀讲的是控制身体,控制呼吸,试着感受那数不胜数令人痛彻心扉的情感,降伏痛苦与嗔怒,经历生命的起伏,坚毅地活下去,并不是逃避生活,而是保持醒觉。大师,生命就是这些小短句中的珍奇,不是那些宏篇大论。”
国师:“小民才去追求那些蝇头小利,但您是国王,摩揭陀没有比您位置更尊的。”
阿闍世:“这种想法也来自人的内心。”
国师:“依我看,陛下,您是在自断后路,作为刹帝利,您听起来倒像个智者。”
阿闍世:“刹帝利和婆罗门,也是人们自行区分的。我皈依佛陀得到了平静。”
国师:“陛下,您想要平静,那我可以给您很多建议。”
阿闍世:“您只会让我坐立不安,大师,如何让我平静?因为您,我害死了守持正法的父亲,我一闭上眼睛父亲频婆娑罗王的脸,就紧盯着我。我已经是日夜不得安宁了。”
国师:“请恕罪,陛下。作为婆罗门,直言犯上有何可惧。您非难我的原因,不是您父亲的死,只是因为庵婆婆梨做了比丘尼。”
阿闍世:“导师!”
国师:“看来,这就是佛陀教给您的。摩揭陀臣民众望所归。可您,却羞辱于我。那就这样吧!我也准备好了!”
将军:“陛下,看到您的转变我真是惊讶!阿阇世王之剑,竟然不沾敌血就回鞘!”
阿闍世:“杀了国师于我并不是难事,但这样做,就侮辱了我的老师佛陀。”
将军:“导师大喊着要走。”
阿闍世:“不管他们怎么激怒我,我也不会再诉诸暴力。老师展示给我的,就是我的路。”
第三幕(精舍)
富娜吉:“佛陀,万安!”
阿难:“您弟子须达多的妻子,富娜吉来了。”
佛陀:“怎么了,大姐?须达多还好吗?”
富娜吉:“上主,您的弟子须达多他,他快不行了!他最后的这些日子,心里只念着您!您可怜可怜我们,上主,行行好吧!我是个俗世之人,可我的夫君他,实是全心全意地为您奔走。请您慈悲,最后再见他一面吧,上主!”
佛陀:“须达多为我和我的比丘们,无私地贡献良多,他慷慨接济穷苦,为我们建造精舍,如此品行高洁之人,我一定会亲自看望的!”
第四幕(须达多家里,佛陀亲自去看望须达多)
须达多:“他…他会来吗?我这心里,越来越忐忑,再看一眼。”
富娜吉:“您看哪,佛陀来了。”
须达多:“佛陀,您来了。我最后的心愿,就是能再见您一面。”
佛陀:“我怎会不来呢,须达多?你的爱和奉献,我难以回报!为何如此不安?因畏惧死亡吗?”
须达多:“佛陀!我是害怕!可现在看到您,我的勇气又回来了。”
佛陀:“不要怕,须达多!你毕生致力奉献他人,是不会感到痛苦的。想想我告诉你的,观想我说过的话,你能唤起面对死亡的勇气。闭上双眼,来观想,我眼非我……”
须达多:“我…眼…非…我。”
佛陀:“我耳非我。”
须达多:“我耳…非我。”
佛陀:“我舌非我。”
须达多:“我舌非我。”
佛陀:“我身非我。”
须达多:“我…我身非我。”
佛陀:“我意非我。”
须达多:“我意…非我。”
佛陀:“无法专注吗?集中禅念,须达多。闭上眼睛,‘我所见,非我。我所闻,非我。我所嗅,非我。我所尝,所触,所想,皆非我’。”
须达多:“我所见,非我。我所闻,非我。我所嗅,非我。我所尝,所触,所想,皆非我。”
佛陀:“我非景象,亦非声音。非芳香,亦非思想。非美味,亦非意识。”
须达多:“非芳香,亦非思想。非美味,亦非意识。请继续,佛陀。”
佛陀:“我非属大地,亦非天空。我非风,非水,亦非住于我心。不被任何元素缠缚。生与死不可触及我。”
须达多:“生与死不可触及我。”
佛陀:“我微笑,因我从未生亦永不死!生不能使我存在,死亦不能使我不存在!我的存在不依赖生死!亦永不会受其牵绊!还好吗,须达多?你无法专注吗?”
须达多:“我可以的,尊者!您说的每一个词,都像甘露,洒在我心上!我,悲叹流泪,只是因为,这些年来,我长伴您左右,而在弥留之际,您那高深的教义,我方能理解!您真了不起,佛陀!了不起啊!您解开了死亡束缚着我的恐惧,离开这世间之前,能见您一面我也能放心的去了。”(佛陀头上放出光芒)
第五幕(摩羯陀王宫)
将军:“陛下,这些商人有个请求,他们要去跋耆做生意,中途有片丛林,希望有人护送。”
阿闍世:“跋耆有什么可怕的?”
将军:“是这样,陛下。前几个月,匪徒袭击了一些小村庄,他们拿着刀子匕首,抢了村民财物,还藏在森林里,几天后,那些财物就出现在跋耆市集上。”
阿闍世:“将军你去,派几个探子扮成民众,到跋耆去,去打听打听那个匪徒团伙的消息。找机会,捉拿他们归案。”
将军:“遵命,陛下!”
阿闍世:“这件事需要些时间,不过前往跋耆不用担心,我派一支军队护送你,他们看到我的军队,不会对你们动手,将军。”
将军:“我们的两个首领,分领两支军队,去护送这些商人。”
第六幕(摩羯陀王宫外)
首领1:“吾友,我在想我们到底过着什么生活?作为军队首领,以保卫王国之名取他人性命吗?”
首领2:“你说的正合我意,阿阇世陛下怕是想错了,跋耆匪徒凶狠残忍,有我们在也吓不走他们,恐怕还会逞强来交战,到时候我们不得不动手。然后,那些商人接着赚钱,背负杀人罪行倒是我们。”
首领1:“言之有理啊,吾友。这些负担都得我们承受着。”
首领2:“我们死后进不了天国,还会下地狱。”
首领1:“陛下已经找到了解脱之路,做佛陀的弟子了。他犯下那么多罪行,都能追求解脱,那我们为什么不行?”
首领2:“是啊!陛下已经奉行不杀之道,还给我们灌输了这些想法。”
首领1:“你说的没错,只要我们还是兵,就不能违背国王命令,否则就是叛国。那我只能另寻出路,去求解脱了。”
首领2:“眼前就有一条,要是我们去追随佛陀,就没人会强迫我们杀人了。”
首领1:“这主意不错,咱今天就受戒做比丘,一定能得解脱,走。”
第七幕(舍利弗来找佛陀)
佛陀:“怎么了,舍利弗?能说来你心神不定的原因吗?”
舍利弗:“佛陀,我母亲近日身体不适,我家那罗村里没人照顾她,如果,您能准许…”
佛陀:“你无须我的许可,舍利弗。侍奉母亲永远是第一位的,侍奉双亲,是非常难得的机会。舍利弗,如果你怀着真心去做,你的禅定也会有同样的进境。”
舍利弗:“有什么,可以让母亲平静下来吗?”
佛陀:“最好的办法,就是维持身心健康,不要去哀悼过去,也不要担心未来,你当下的这一刻,就是你应完全去专注,完全理解的一刻。”
舍利弗:“蒙您垂怜,我要离您远去了!”(佛陀为舍利弗摩顶)
阿闍世:“人人都带着问题和伤痛来找您,您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鼓励。”
佛陀:“如果你用心爱着自己,也就看不到他人的悲伤。”
阿闍世:“佛陀,我曾见智者无数,却无与您比肩之人!”
佛陀:“阿阇世,无论读了多少典籍,或是记住了多少内容,它们不构成你生命的核心,那其实,什么都没有发生。你似乎有些难处,阿阇世。”
阿闍世:“佛陀,您能读懂我的心思,摩揭陀国师,为摩揭陀鞠躬尽瘁,他的见解对摩揭陀很重要。可是……”
佛陀:“你做了我的弟子,他感到愤怒。”
阿闍世:“是啊,佛陀。我们凡事都无法达成一致,我和国师,还有摩揭陀婆罗门的对立,已经铸成了,分歧继续加深的话,那无辜的摩揭陀臣民,会深受其害。”
佛陀:“如果你有信心,去消除这些分歧,那么我有解决的方法,未生怨王。”
阿闍世:“请您赐教!”
佛陀:“第一,双方对面而坐,讲清楚问题的所在。第二,要记下,这些分歧因何而起。双方当事人,都应将其谨记,并冷静告知对方。第三,运用智慧,自寻方法,去弥补这条裂痕。第四,若错误在你,那么先承认它,再原谅自己,承认自己的错误,是彼此理解的第一步。”
阿闍世:“您说的对,佛陀!”
佛陀:“第五,决策做出前,要征得众人的同意,并当众宣读三遍,如果没有人举手反对,才能作为最终的决定。第六,双方均应始终遵守已定下的规条,并彼此友善。第七,从前我们迦毗罗卫的农户争执时,选出那德高望重的最年长的农户,站出来说‘不要吵了,先停止,放到身后。’这样处理很恰当,阿阇世,可熄灭诤火,铺上和平的大道,是个能让对方亲近的好例子。”
阿闍世:“佛陀,您的妙语,将为世间带来和平。当正法被践踏,当两方相持敌对,您的忠告,将弥合一切分别。此法最上,可付诸于行!”
第八幕(摩羯陀王宫)
阿闍世:“大师,我们之间的分歧已经牵连了摩揭陀,如果你我能握手言和,那是再好不过。”
国师:“陛下!您的意见我向来是尊重的。”
阿闍世:“那我们就实行七法来消除争议。七个步骤,我们共同努力,修补裂痕。第一步…”
国师:“可陛下,这七法是何人定下?”
阿闍世:“佛陀自己。”
大臣:“什么,佛陀?可陛下,我们为何要遵守佛陀定的规矩?他说了算吗?受够了!还有没有王法?”
国师:“陛下,如果我们都按佛陀的规矩行事,那我们和佛陀的弟子有什么区别?”
阿闍世:“我们就是要根除差别。”
国师:“陛下,佛陀那所谓的真理之道,是对我们婆罗门的侮辱,他毫不尊重我们的意见,也不尊重我们的文化,那他,又如何能制定规则。”
阿闍世:“您大错特错了,佛陀从未说过婆罗门的恶语。这么多年,佛陀只是消除了那些被愚弄之人的无知,人们相互利用,自设屏障,他反倒是打破屏障的人,这才是无上真理。诸位都养尊处优,你们挑战佛陀的荣誉之前,我已经把王冠放在他脚边了,而佛陀归还了它。权利,财富的诱惑触动不了佛陀,就像恶浊之气无法染近他,他是众王之王!他放弃荣华,乞食度日,我们微薄之力,又何足道哉!”
商人1:“陛下万岁!万岁!您答应过,您得给我们做主啊,陛下。我们去跋耆做生意,被洗劫一空,打不过他们,还受了伤,陛下。”
阿闍世:“我不是派军去了吗?”
商人2:“可您的军队根本没来啊,陛下。我们身边只有五个兵,都被匪贼杀了。”
阿闍世:“将军!”
将军:“在,陛下!”
阿闍世:“这是怎么回事?我的话白说了吗?”
将军:“请恕罪,陛下!刚收到来报,我们的两位首领已经受戒,做了比丘,我问及他们原因,他们说‘我们要追随阿阇世陛下,行不杀之道’。”
国师:“陛下,要是人人都去做比丘,那就大祸临头了。我和佛陀无冤无仇,但,事实摆在这,佛陀本是个刹帝利,一个刹帝利,行婆罗门之行,王治早晚会土崩瓦解,他怎么能放任士兵去受戒呢!看看他们,摩揭陀的将士都去做比丘,那摩揭陀谁来保护?”
第九幕(精舍)
阿闍世:“老师,国师的问题值得深思,保护者都放下了他们的武器,那谁来保护无辜?我的反对者抛出这个议题,定了新策。现在比丘们的言论,已经影响到了军中的兵士。佛陀,让我担忧更甚的是,此地在我的治下,但愿其他国王,不要惩罚那些无辜的比丘。您得解决这件事啊,佛陀。”
佛陀:“不要忧心,阿阇世,我并不希望,士兵们接受我的不杀建议而违背他们的正法,不履行对国家,人民和国王的义务。我会在说法时宣布这一规则,比丘们不可对士兵施行教导。”
佛陀:“阿难,在僧团中声明这一点吧。”
阿闍世:“佛陀,我能理解不杀之道,但心中还是疑惑重重。”
佛陀:“尽管说来,阿阇世。”
阿闍世:“国王,将军和士兵之责,乃是对抗邪恶,让一国臣民都归于王化。您宣讲不杀与慈悲,要安抚苦难贫穷之人,那您会允许我惩罚犯罪者吗?为了保护王国、家人而发动战争,合乎道理吗?”
佛陀:“曾有一次,阿阇世,某个村中有一条毒蛇噬咬数人,夺去了他们性命,村民们都十分惧怕,孩童们也不敢在毒蛇栖息的树旁玩耍。有次,一位比丘途经此地,就坐在那棵树荫下休息,毒蛇爬出欲咬,见那比丘仍是面色如常,很是惊讶。比丘对它言道‘当你咬人给他们伤害时,人们处于极大的痛苦,甚至会丧命。’毒舌起了苦行之心,它由此决定,不再害人,不再咬人。见毒蛇不去伤人,村民慢慢也就不再害怕,他们取笑它,孩童们用脚踩它的尾巴,而它从不伤害任何人,孩子们向它扔石块,它也不去报复。饥饿和疼痛,令他虚弱无力,到了晚上,便吞下些砂砾,而白天,又会受到攻击。那条蛇伤得的很重,村民就当它是一条绳子。某天,那位比丘又来到这里,看到蛇的境况,他很难过。给蛇敷药时,他问道‘你怎会落到如此呢?’蛇回答‘我已领悟道理,就不去咬人了。’比丘笑了,然后说‘我叫你抑制咬人的冲动,但你怎能断绝自己的本性呢?你怎么能不出嘶声呢?’任何行为的过度,哪怕是不杀,也都会转变为暴力,罪人应为其罪过受罚,他们理当畏惧你。但要记住,审判不应取决于私仇旧恨,被告是因为他们的罪过与恶行而受罚。”
阿闍世:“若是有嗔怒,嫉妒或贪愚的干扰,我难以判断。”
佛陀:“以善胜恶。邪恶占据上风,人性便荡然无存。如果你不得不发动战争以摧毁邪恶,那就去做吧。但不要因私欲而开战,这样的选择,只是不得已而为之。”
阿闍世:“佛陀,您出色又充满智慧的教诲,驱散了内心的黑暗,给我很大的启发,我的生命中有您,是多么幸运!”
片尾:不论读了多少典籍,或是记住了多少内容,它们不构成你生命的核心,那其实,什么都没有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