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成为说服高手,先看一个例子:
话说,春秋鲁定公十年,齐鲁两国的国君在一个叫祝其的地方搞了一次会盟。这次会盟中的明星人物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孔子,孔子那时刚刚担任鲁国大司寇不久。
不过,这次会盟实际上不是什么和平会谈,因为齐国国君齐景公当时暗中勾结了一些当地土著部落,准备要劫持定公。
结果事情一爆发,孔子一面护主撤退,一面劝诫齐景公时,说了一段话,而这段话,堪称说服力的教科书级范本。
孔子的原话是这样的:裔[yì]不谋夏,夷不乱华,俘不干盟,兵不逼好。于神为不祥,于德为愆义,于人为失礼,君必不然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:“大王!外族不可图谋华夏、蛮夷不可祸乱中华、俘虏不可干扰会盟、武力不可逼迫友好。”
为何这四件事不能干呢?
三个原因:“于神为不祥,于德为愆义,于人为失礼。”
也就是说:你这么做 ——从神灵上天看来,你这叫不吉利,失了恭敬;从道德品性来看,你这叫不仗义,失了道义;从个人修养来说,你这叫不讲理,失了礼仪。
齐景公一听这话,马上就罢手了。
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胡长百先生,把这些道理所呈现的主题归拢为三处,即:最高主题、中间主题、最低主题。
所以,对春秋时期的齐景公来说,敬天,是最大的;德行,是中间的;修养,是最低的。但你要是今天干了这事儿,这三样你就都没了!
当然,这里说的“最低”,不是说低的不如高的,而是最大公约数的意思。即便没有受过教育、不需要有什么崇高理想的人心中也会有的东西,也就是那些原始、朴素、本真的情感和价值。比如:做人要诚实、忠贞,要有爱、有友谊,要顾及彼此的面子和尊严等等。
三个维度同时逼拶,
齐景公怎能不罢手呢?
而通常具备高水平的说服力,
本质上就是要集齐这三个主题。
我们经常说人生有三种阶段:有的人忙于生存、有的人享受生活、有的人探索生命。每个人对这“上、中、下”三种主题的认知与需求都各有不同,但是每个人都是具备的。
所以,一段高水平的说服力,必须要提及多种维度,而不是只停留在其中一个维度。
好,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:
这是三国时期的一段故事。
当时,刘备和张飞被曹操困在芒砀山,关羽就急了,完全不顾劝阻,就带着手里仅有的两千铁骑,去对抗曹操的五万大军,欲将兄长和弟弟救回。
这完全可以说是一种自杀式袭击,关羽想:“若是救不回,就同死,反正我是绝对不会独活的。”
但是,等关羽来到芒砀山之后,却始终找不到人,刘备不知跑到了哪里,即不在山里,也不在曹营,生死未卜。
关羽和刘张二人失散,同时也被曹军包围,任他关羽再勇猛,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,数次突围,都无济于事。
不过,曹操实在是太喜欢关羽了,一直想将关羽囊入自己的麾下,他实在是舍不得杀掉关羽,于是就和手下的张辽说:“文远呐~听说你们是旧友,我想劳你上山,劝降关羽,你看如何呀?”
张辽却马上拒绝道:“哎呀,主公!我知道他的性子,他是宁可战死,也肯定不会归降的,我就是浑身是嘴,也说不动他呀!”
此时曹操身边的谋士程昱就给张辽支了个招,张辽就带着程昱给的锦囊,准备去说服关羽,这也是一段教科书级的范本,他说:“哎!云长兄啊!此时此刻,死是易事,活是难事。要是一死了之的话,你倒是痛快了,不过,你有三个罪过。”
哪三罪呢?
第一罪,你们刘关张桃园三结义,曾立下誓言,说要同年同月同日死,但你无法确定刘张是否已死,他们也许都还活着,可你却先死了,岂不是有违当时的誓言吗?活下来的人怎么办?(不义)
第二罪,刘备将家眷悉数托付于你,兄弟死了,他的家人就是你的家人。你快意一死,你是舒服了,抛下的二位夫人怎么办?难道你忍心把她们交到乱兵手中,受到玷污、受尽苦楚、颠沛流离吗?(不仁)
第三罪,你们兄弟三人立志要匡扶汉室,可如今枭雄未除,天下未定,使命没有达成,你却先死了,试问,你在九泉之下如何去见天子?又如何去见兄长?(不忠)
哎呀,这不忠、不仁、不义,
三顶不同维度的大帽子一扣上,
谁能受得了呢?
但还没结束,这时张辽又继续说了活下来的三种方便:“你现在走投无路,不如先归顺曹丞相,待来日寻得兄长下落,到时候再去找他不迟。”
如此,生有三便,
第一,不负当年桃园之誓;
第二,保证二位嫂夫人的安全;
第三,留得英雄之躯,待来日匡扶大汉。
如果你是关羽,你会不会被说服呢?
反正,关羽可是彻底被说服了。
后来曹操对关羽那是真的好:三日一个小宴会、五日一个大宴会、金银绸缎、玉器豪宅、还有几十名江南美女,最后,就连赤兔马都送给了关羽,不知惹得当时多少将士们心生嫉妒。
这赤兔马在将近1800年前,可真不是我们现代人以为的“一匹好马”这么简单,如果放到现在,这就相当于送了你一辆“法拉利”,而且还是全球限量一台的“吕布联名”的超级限量款,根本就不是有钱能买到的。
相比关羽,那些跟着曹操出生入死多年的老将们,包括他儿子曹丕,都还在开着一辆“桑塔纳”,你说这是什么待遇呢?
可是当曹操送了关羽赤兔马后,关羽说的是什么话呢?关羽说:“感谢丞相的大恩大德,有了这匹赤兔马,日后若是寻得兄长,我一日之内就能见到他啦!”
曹操被气的高血压都犯了,但依旧不舍得杀关羽,曹操总说“宁可我负天下人,不可天下人负我”,但是,这天底下还真有这么一个人负了曹操,就是关羽。
后来就是那著名的过五关、斩六将,
当然,这都是后话。
我们在这段张辽说服关羽的过程中,也能看见这三个维度的同时推进,只有“上、中、下”三种主题结合在一起,才算得上是高境界的说服技巧。
如果我们留意那些成功的政治、商业、文化、宗教等各种演讲与宣传,我们会发现,在通常情况下,都是三种主题与维度来回混搭的。
好,我们再看一个例子:
1517年,王阳明被派去做江西巡抚,这些地区当时的匪乱都特别严重,可王阳明是个文官,很多人并不看好他,因为他从来没打过仗,都是口头说一些兵法理论罢了。
可是,这个不被人们看好的文官王阳明一去,大概也就几周之内吧,那些土匪们就全部都被剿灭了。
王阳明治理匪患的过程非常复杂,但其中有一个重点,那就是:王阳明的说服力实在是太强了,这有时真的就是一种武器。
他到任何一个地方打仗之前,一定会写一篇特别棒的文章,然后先发过去,要么发到贼窝,要么发到敌营。
是不是有点“粮草先行”的感觉?但王阳明是“文章先行”。在我这个人到达之前,我想对你们说的话就先过去了。
王阳明一般写给匪徒们的文章里,
通常情况下大概都有这几层意思:
(当然,这也是教科书级的)
第一,我知道匪徒也都是被逼的良民,每个人都有良知,即便你骂一个贼说:你这个贼!他也会不高兴。贼也不愿意被人骂成是贼。没有人是主动愿意做匪徒的,我理解你们的苦衷。你们在做匪徒之前,也都是一个人。(生命)
第二,那你们是被谁,或被什么逼迫做匪徒的呢?要么是被土匪头子,被那些现有的、骨子里就坏透了的土匪们胁迫做的土匪;要么就是国家,是朝廷和当地衙门腐败、或政策有问题,所以你们没办法才被逼去做土匪。而不管是什么情况,都不是你们的问题,等我到了那里之后,就都会解决,那些坏透了的土匪,我会处理,当地的政策与环境,我也会处理。(生活)
第三,如果你们决定不做土匪了,我会给你安排后路,我会让你们有地可种、有饭可吃、有衣可穿。只要现在决定不做土匪,一律网开一面,但要是执迷不悟,就杀掉。(生存)
如果你是被逼的土匪,
你有没有被说服呢?
反正,当时有很多人是被彻底说服了,他们一看:这人是个好人啊,那我们还做什么土匪呢?之后就散了,还给王阳明提供各种情报。
所以,一般情况下,王阳明到一个地方治理匪患之前,人还没到,土匪就散了,基本上就是如此。
结合上述三段范本,我们总结一下:
这三个主题,三种维度、
其实是各有分工的,
最高主题征服你的信念,中间主题激发你的情感,最低主题诉求你的利益,我们都是普通人啊,怎么受得住这样的层层拆解呢?
可我们很多人在说服别人时,有一个常见的误区,就是只讲一种主题,只说一种维度,然后在同一个维度上做排列与堆砌。
不是说这样不行,而是要分人。
比如:1983年,乔布斯想挖当时的百事可乐总裁约翰·斯卡利加入苹果,那乔布斯应该如何说服他呢?
这个斯卡利在80年代的年薪就将近200万美金,人家最不差的就是钱,那么和这个人讲利益、或公司前景什么的,显然是毫无意义的,最终乔布斯只说了一句话:“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,还是想跟我一起去改变世界?”斯卡利马上就被说服了。
而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,不像斯卡利这样某一个维度完全自由,所以要三个维度同时铺垫,并根据对方,做出各种调整。
因此我们不能只讲理想,这样显得太过空洞和煽情;我们也不能只讲利益,这样显得没有灵魂和温情,两种都会让人感到疲劳,不是吗?
我们看那些卖洗衣粉的广告,他们在说自己洗衣粉杀菌效果的同时,还会说你是个爱心妈妈、你要呵护全家;汽车广告也是如此,在说车子的性能的同时,一定会说什么高端享受、男人的品味、家庭的和谐之类的。
广告尚且如此,
何况我们去说服别人呢?
最后再做个延伸,
我们一个人提升自己,似乎也是一样的,三种维度与主题都要提高。不管你的这三种主题都是些什么,顺序是如何,都万不可只追求一种。
所以,做最好的生意、打最好的广告、做最棒的说服、成更好的自己,这些道理,似乎都是相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