积极随缘
前几年有一个词特别火,
叫做——“佛系”,
你一定听说过,它有这么几个关键词,那就是:没事、随便、无所谓;都行、可以、没关系。
后来“佛系”这个词,与各式各样的词相互组合搭配,产生了一系列网络词语,比如:佛系青年、佛系女子、佛系人生、佛系恋爱、佛系减肥、佛系养生等。
我相信你一定有看过这些图片:
你看,人们管这些叫“佛系”,
事实上,它一点都不“佛系”,
反而很消极。
当然,我说这些并不是为了抨击,这只是一些网络用语,很多人也只是选择一笑而过,但是这种流行趋势,恰恰代表了很多人对于佛学的认知就是如此。
可能在多数人们眼里,佛家、佛教、佛学,讲的似乎就是这些,无非就是教人“不可执着、顺其自然、不要斤斤计较、要学会放下……”等等。
嗯,似乎也没什么不对,
它看起来确实“挺佛系”,
不过在我看来,这就像一个人剃光头冒充和尚一样,因为“我所认知的佛学”与这些,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。
佛学,其实非常积极正面。
真正的“佛系”,并不是什么也不干,然后在那里干等结果,而是任何事情都会全力以赴,但同时又不执着于结果。
比如:真正的“佛系减肥法”应该是管住嘴、迈开腿,该节食节食、该运动运动,运动起来比谁都认真。至于最后能瘦还是不能瘦,我都能做到平静地接受。
而不是天天胡吃海喝,
想等缘分到了自然瘦。
我们其实会发现很多学佛人都是这样的,动不动就说什么“随缘吧~”,看起来好像很看得开,不过说这种话的人既不懂什么叫“因果”,也不懂什么叫“缘份”,只要你一积极,他们反而还会反过来说你“太过执着”。
那是因为:
他们“为了不执着结果”,
所以“直接选择不开始”。
可是,要是你一开始就什么都没做,那你又有什么可“随”的缘呢?
当我们即将要面临的结果有两种以上的可能性时,“成,还是不成,又或者是只成了一半”,无论怎样,你都尽力了,你能不汲汲于结果,坦然说一句:“既然如此,那就随缘吧~”这才叫随缘。
如果什么也不干,摆在你面前的就只有一种结果,除了这个选项你根本没得选,你只能接受它。
那么请问:
这能叫随缘吗?
你难道还能“不随”这个缘吗?
所以“积极后,再随缘”,
这才是佛系。
乐观厌世
佛教并不是一个宗教,我曾经听人说,佛教,就是“佛陀的教育”,我很喜欢这种说法。
学佛不是对那些看不见的来世的“赌注”;佛陀也不卖“赎罪券”;佛学不是那种“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”的消极避世论;更不是阿Q的那种“精神胜利法”。佛学不是跟真实世界毫无关系的学问。
那么佛陀到底教导我们什么呢?
我想我们都需要自问一下:
我为什么要学佛?
如果学佛既不能让你得到法术和“神通”,也没有什么来世才能享受的“福报”,你还学佛吗?我们修习佛法的目标,到底是什么呢?
我们学佛的目的,是为了少生气、少纠结、能调整好心态,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吗?
如果是怀着这个目的,我想你其实完全没有学佛的必要,因为很多其他的方法就能让你达成这个目的。
我们可以试想一下:佛陀当年好歹也是一位王子,他放弃了身份地位,到各种宗教和学派里学习、修炼,又到深山老林去过苦行生活,差点儿都饿死了,最后终于在菩提树下“睹明星而悟大道”,付出这么大的代价,难道就悟出了这么一点为人处世的小道理吗?
退一步说,就算佛陀真的只是悟出了这点道理,那么当我们掌握了这个道理之后,我们会有什么“脱胎换骨”的变化吗?我们学会这些“不生气,调整心态”等为人处事的道理,就可以成为罗汉或菩萨吗?我们可以成佛吗?
我想,不太可能。
如果你想靠学佛,获得人间的快乐,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,这不可能。因为佛陀告诉我们:生活其实一点都不好,人间也完全不值得留恋。是的,在佛学千千万万的道理当中,这是最基本的一条。
只要你是人,就会有八种苦:“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求不得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五阴盛”,即便你获得了短暂的快乐,但世间的本质就是“无常”,没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,快乐稍纵即逝,剩下的依旧是痛苦,真的可以说是苦海无边。
可是,佛陀讲这些并不是为了让我们产生“厌世感”,从而跑到深山老林里去消极避世。
而是教导我们如何“正确乐观地”去看待这世间“残酷又无常”的本质。虽然这一切都不值得留恋,但我们依然可以非常乐观地厌世、非常积极地随缘。
我一开始觉得佛陀说的话都“太过激进”,但后来才觉得佛陀其实说得“特别委婉”。佛弟子们“追求平静”,但追求平静的过程又如此“充满激情”。
这让我想起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那句名言,我很喜欢这句话,它是这么说的:
一个人能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,
还能正常行事,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。
我深以为然,佛学里就经常有这种完全截然相反的观点,佛学,是一种绝对一流的智慧。
那么既然人生的本质就是苦,
那怎么办呢?答案是:脱离。
佛陀教导我们:生命的本质是“六道轮回”。当你以一个“人”的身份死去之后,生命并不会消亡,而是会换一种形式继续活着,你永远也不能真正的死掉。
这和我们之前在《你消灭了什么?》一文中提到的“质能守恒定律”相似,但是我们当今的科学还无法验证,所以我们只能说“很相似”。
“永生”竟然是一种事实,对任何人都不例外。可这个“永生”,未必就是一件好事,因为永生并不意味着“仙福永享,与天齐寿”,而是意味着“苦海无边”。
每个人都像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那样日复一日地承受折磨,永远也没有尽头。这是客观规律,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。
你会发现因为六道轮回的缘故,就算是死也没法摆脱生命之苦。六道轮回会让你永远活受罪,每一次死亡都是另一次活受罪的开始,你永远不可能一了百了地真正死掉,也不可能把“活受罪”变成“活着享福”。
所以,要想真正摆脱生命之苦,就必须摆脱六道轮回,换言之,就是要从六道轮回当中,跳出来。
你必须幡然醒悟,看破这层道理,不再把流血流汗的努力,白白耗费在苦海当中的无谓挣扎里,而要集中全部心力摆脱六道轮回。
只有这样,你才有机会离苦得乐,到达幸福的彼岸。你当然想摆脱这种生活,于是佛陀告诉你说:“跟我学吧,我找到了办法。”
果位与岗位
那么如何脱离呢?
那个方法是什么?
答案是:要工作。
这其实很好理解,你学习,没人给你发工资,你反而要交学费;而你用学到的知识处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问题,当然也没人给你发工资;你只有把这些知识用于服务,你才有工资。
我曾听说,
佛家所说的“果位”,
其实是人间一厢情愿的理解,
佛陀说的果位,实际上是——岗位。
在六道之外、在西方净土、在佛国,
果位,就代表岗位。
你不能只享受当老板的好处,但不负当老板的责任吧?你想成罗汉、做菩萨,只是为了脱离人间的苦,然后在西方极乐世界天天散个步、吃个饭,享受“清净与欢喜”吗?
事实上,天上没有不干活的菩萨,所谓天堂,其实是他们的“办公地点”。
一个位置,它会有“好处和责任”这两种截然不同方向的层面,好处代表得到,责任代表付出。
我们可以想想“皇帝”这个位置,一般人一提到皇帝,想到的是那种权力、或财富;可也有一些人想到的是责任、与使命。
好比人们读到《坛经》,看到六祖在猎人堆里吃锅边素,我们先不说“六祖是已经成就之后才吃的锅边素,而你暂时还没有”这件事。
不想吃素的人看到六祖也吃锅边素,就说:“你看,连六祖也吃锅边素,那我也可以吃锅边素”;而想吃素的人看到这一段,就说:“六祖居然在这么恶劣的环境里也坚持做到最好,那我还有什么借口呢?我就必须更加自律。”
这两种人是完全不同的人。
佛经的本质,是佛陀教导那些弟子们“如何更好地承担让人们离苦得乐的这个责任”的工作指导纪录。
你看着这份工作指导记录,收获颇多,知道了人为什么会生气,为什么会苦,以及如何离苦得乐的方法;而另一个人,他不仅也收获到了这些,同时还学到了,如何才能以此更好地帮助到他人。
这就像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,看一个特别厉害的老师留下的教案,学生们只是收获了知识,而老师们收获了如何帮助学生的方法。
这完全是两个概念,如果我们和佛陀的工作类型不一样,那么,我们就只能从深奥的佛法大海中,学到一些“皮毛”,而这,很难让我们有所成就,也就是获得那个“果位”。
如果我们能以岗位的认知、用工作的性质,去重新认识佛学,我们的角色就完全不一样了。我们,就能看懂更多,也能有更深刻的体会。
理性的人如何看待佛学,
决定了佛学能不能现代化,
并让人更加科学地认识佛学。
佛学不是什么神秘主义、或充满超自然力量的学问,佛学并不是一种盲目信仰,而是一个特别喜欢讲道理、讲逻辑、而且喜欢辩论的学问。
佛陀允许我们有疑问,
他非常乐意——讲到我们明白为止。
把佛陀当成一位觉悟了的老师,
而不是当做一位神灵;
把自己当成一个想工作的员工,
而不是当作一个学生。
我想,这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结果。
好的,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全部内容,
感谢您的阅读,祝您每天都有收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