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:
大家都听过「理直气壮」这个词,
「理直」与「气壮」,
就好像是双双绑定在一起的配套设施,
前者一出,后者便会紧随其后。
其实,这个词本身并无对错,
只是,理直气壮时的我们,
总是夹杂一些其他的气息。
一旦出现状况,
我们便会急于讨论,到底谁更在理。
就好像,只有占理的人才有气壮的资格,
殊不知,公有公理,婆有婆理,
不管是谁,
若自己认为自己不在理,也就不会去讲了,
既然讲了,
就一定在他的认知与角度上是有理可据的,
因此,我们是否应该好好思考一下,
很多时候,人与人交流的关键,
并不在一个「理」字上,
而是在一个「气」字上。
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,
有没有遇到过,或经历过这么一番情景。
每当逢年过节,家中的亲戚们开始走动,
许久未见,总免不了一番「交流」
尤其是长辈们与晚辈们之间。
长辈们说:
「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,
哪像我们当初长大的时候?
一家五六个兄弟姐妹是正常,
一件衣服轮着穿,一件被子轮着盖,
邻里街坊只有一个黑白电视,
能上学读书的都是少数,
一般家庭的孩子只能从小下地干活,
一个月工资只有几块钱,买东西要有各种票,
你们都想象不到有多辛苦,可是你们呢?
看看你们,不知道前人辛苦,
不知道父母辛苦,不知道勤俭节约,
还身在福中不知福,动不动就和父母顶嘴,
乱花父母血汗钱,又没礼貌,
这样长大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?」
晚辈们便不服气地顶嘴说:
「您知不知道?
您嘴里如此幸福的我们,抑郁却不在少数,
小小年纪就要开始各种攀比,
还要学会站队,
处事还要圆滑,不然会被孤立,
不能太过特立独行,不然会被欺负,
要学会在学校与家长之间周旋,
比起我自己想做的,
家里已经把我一生都安排妥当了,
学习压力大,家里的期待也不能辜负,
苦都是一样的苦,只是苦的点不一样罢了。
怎么能说我们不苦呢?
再说了,这都什么年代了,人类都登月了,
还在讲那个年代的事,
那时候的几块钱和现在的几块钱能一样吗?」
就这样,
你一句我一句,
各执己见,争论不休,互不示弱,
一场大战就这么开始了,
不争个面红耳赤就无法结束。
可是仔细想想,
其实长辈们与晚辈们说的句句在理,
双方说的都对,
可为什么互相听着就这么不舒服呢?
是否,
问题不是出在「理直」上,
而是出在「气壮」上呢?
事实上,
我们每个人,都有其独特的气息,
从我们的行住坐卧,言行举止、
音容笑貌中散发出来。
我们就像一座移动式信号塔,
在二十四小时不停地散发着自身的气息。
同时,
我们感知与捕捉气息的能力,也是异常的敏感,
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。
如果我们内心
稍有分别、成见、骄傲,或居高临下的态度,
就根本无法隐藏,对方马上就能收到。
所以经常会有这种情况:
嘴上虽不说,但我知道,他根本看不上我。
你说得都对,但我不想听,我也不服你。
你说得很有道理,但你不尊重我。
扪心自问:
我们是否也经常因「理直」,
就无所顾忌地「气壮」呢?
实践证明,其效果往往也并不尽如人意。
理直气壮,稍有不慎,就会成为得理不饶人。
这样的「理直气壮」,
常常赢了道理、却输了和谐。
那么,
我们是否可以多一些「理直气和」呢?
「气壮」与「气和」,
只是一字之差,却有天壤之别。
如果,「理直气壮」,
靠的是‘有理-声也高’的所谓底气,
那么,「理直气和」,
则需要我们具备亲近、融合、善意、包容等品性。
事实上,
真正能影响别人的,并不是道理,
而是「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」。
不是我们的道理说服了他人,
而是我们的德行感化了他人。
即便讲得都对,气息不对也是枉然。
因此,
讲话的过程中,要看有没有对立的氛围,
气氛不和谐,讲什么都不对。
不然,
能量虽然很强,气质却会很粗。
圣贤教导:
人要有恭敬之心,说话要心存敬畏。
要用无量的恭敬心,
去降服内在的无量的分别与成见。
这样才能做到理直气和。
可见,
理直气和,很难。
不是难在口才,而是难在心善,
心想行善,
却气质不变、脾气不改、个性不化,
如此一来,
提升自己是假,帮助别人是假,
从烦恼中解脱更是假。
常言道:「心有善念,口吐莲花」,
只有内心平和宽容,语气才能得到改善。
原来,
「气壮」里,多数时,包含着一丝「怨」,
抱怨对方的不明事理,从而向外释放。
「气和」里,更多时,包含着一个「愿」。
希望双方能保持和谐,从而向内收摄。
一个人,若可以和自己的愿相伴,
即使再多挫折,也会明白,
那只是为了成就自己的那个愿。
若一个人,与自己的怨相伴,
再多的顺缘,也只是增添内心的抱怨。
其实,
每个人,遇到的苦没有什么不同,
只是有些人,
因苦来成就自己,
而有些人,
则是遇到了苦,然后变得更加苦……
真心祝愿你我,
都能时时保持心善,气和,与愿相伴,
成就一个更加有气质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