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面对瘟疫、无常、生死,等如此人生的艰难时刻,哲学到底有什么用?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。(我们这里的哲学,指东方哲学、西方哲学、宗教哲学,等一切思考生命与终极问题的学问。)
美国哲学家威廉·詹姆斯曾经说过:「哲学不能烤面包!」意思是说,哲学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实际利益。它不能带来金钱,也不能带来名誉,也无法治疗身体的疾病。
哲学无用
在《庄子·列御寇》里有这么一个故事:有一个叫朱泙漫的人,花了千金,跟一个叫支离益的人学了「屠龙之术」,学了三年,终于学成了。可结果却一无所用,为什么呢?因为没有龙可以给你屠,因此很多人把那些学了没什么用的东西,叫做「屠龙之术」,人们也经常把哲学,比喻为屠龙之术。
在这个时代里,人们学习任何东西,首先都要问:「它有什么用?」也正因如此,没有人愿意学哲学。
如果有人问:「哲学到底有什么用?」,我想反问你:「你所说的这个『用』到底是指什么意思?」如果是指实际的用途、功利意义上的用处,也就是说,哲学能够给你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?那么我想:哲学没有任何实际的用处。
有些学问,是学以致用的,
有些学问,是学以致知的,
而哲学,显然倾向于后者。
哲学的显著特点就在于纯粹的思辨,喜欢追问事物背后的本质,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知识与智慧,而不在乎其功用。
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,哲学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里,对于多数人来说,就是「屠龙之术」,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。
我们很不幸,生活在一个哲学没落的时代,我们这个时代缺乏真正的哲学,因为一个没有哲学的时代是一个“轻松”的时代,一个使人可以像动物一样跟着感觉走的时代,这个时代的特点不是崇高,而是快乐。
无论大众对这个时代的价值判断是褒是贬,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:那就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市场化的时代,一个浮躁的时代,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。
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我们也很幸运,因为这也是一个哲学兴起与重建的时代,我们可以成为「共建者」与「参与者」。
无用之用
在《庄子·人间世》里有这么一个故事:
在齐国,有一棵非常庞大的栎树,这棵树大到可以供几千头牛遮荫,树干有百尺宽,树身高达山头,观赏的人群好像市集一样,可是木匠却不瞧一眼,直往前走。他的徒弟看了个饱,问道:自从我跟随先生,就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木材,先生为何看都不看一眼呢?
木匠回答说:算了吧,这是没有用的散木,用它造的船就会沉,作为棺材很快就腐烂,作为工具很快就毁坏,作为门户就会流出液汁,作为屋柱就会被虫蛀,这是无用的树,不材之木,所以才能有这么长的寿命。
故庄子曰:
人皆知有用之用,而莫知无用之用也。
转境转心
所以,不要指望哲学有什么实际的用处,哲学就像这棵栎树,在人间世,确实是没有用的。
但是,所谓「用」,它有两种含义,一种是实用或者功利意义上的「用」,就是直接带来物质利益的用处。
比如说:我学一项技能,但实际上我并不爱好它们,我只是把它们当做一种谋生工具。然后运用它们,获得一定的地位与金钱。并以此改善生活环境,从而获得幸福与快乐。
因此,这种意义上的「用」,说到底就是改变环境之用。也就是:「转境之用」
但是不要忘记,这只适用于和平年代,没有瘟疫、战争、灾害、无常、或生死。
当我们终有一日,不得不面对生死无常时,改变自身,就比改变环境更加重要,因为我们在生死面前,根本没有丝毫能力可以改变环境。
事实上,我们永远都只能活在自己的感觉和思想之中,世界虽然是客观存在的,但是它的意义却是主观的,因人而异的。世界就是我们眼中的世界,我们有什么样的认知,就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。因此改变我们的认知,实际上就改变了世界。
虽然我们并没有改变环境本身,但是却把自身改变了,从而也就改变了我们眼中所认知到的世界。从被动,变成了主动。
而哲学的最大用处,就是帮助我们调理、改善、提高自己的认知。
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深刻的反思,就不会去随波逐流,当别人由于环境的限制而苦恼时,我们却会因为自身认知的提高,从而达到释怀与解脱苦恼。甚至可以说是理解了世间的实相,因此没什么可烦恼的。
这时我们就能体会到心灵的自由,以及与这种自由相伴随的欢喜和幸福感。如果我们体验到了这种精神境界,我们才能真正知道哲学到底有什么用。
由此可见,哲学与其他实用性学科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,其他学科的知识是用来改变环境的,哲学的智慧则是用来改变自身的。
这就是「用」的第二种意义,即精神上或心灵上的用处。也就是:「转心之用」
「以心转境」还是「被境转心」?
选择权在自身。
崇高悲剧
赵林博士说:哲学就是一场崇高的悲剧。
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悲剧,悲剧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。一个人要想一辈子不经历悲剧,那是不可能的,除非这个人根本就没有生活过。只要我们生活,就会遇到悲剧,一种没有经历过悲剧的人生才是真正悲惨的人生。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悲剧,而在于我们如何对待悲剧。 如果仅仅把悲剧当做一件悲惨的事情,我们本身也就只能成为一个悲惨的人了。
我们的感受,就是我们的命运。
但如果我们以一种超脱的姿态和深邃的睿智,理解到悲剧是人生中的必然,那么这些“必然”就会带给我们一些深刻的启示,这时我们就能对人生的悲剧采取一种释怀的态度。
练习死亡
人生最大的悲剧,莫过于死亡。或者说:死时不知道此生的意义,死了不知道会如何,也不知道能去到哪里。
我们这几天每天都要面对死亡,他人的死亡、同胞的死亡,当然,我们也总有一天要面对自己的死亡。每天上涨的数字都揪着我们所有人的心。
而死亡,它是人类面临的永恒话题,也是哲学和宗教思考的终极问题。
在《斐多》一书中,有着苏格拉底对哲学的一个非常经典、也非常惊人的描述,那就是「哲学就是练习死亡」。
苏格拉底说:「一辈子追求哲学的人,临死自然是轻松愉快的,而且深信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上得到最大的幸福。因为真正的追求哲学,无非是学习死,学习处于死的状态。他既然一辈子只是学习死,学习处于死的状态,一旦他认真学习的死到了眼前,他倒烦恼了,这不是笑话吗?」
这句话如果单独来看,可能会让人浮想联翩,可是,死亡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必然结局,因此也可以说所有人都是向死而生的,我们在有生之年必须学会坦然面对死亡,在如今的环境下,这就有着非常确切的哲学含义。
那么,我们回到刚开始的故事,
在生死无常面前,哲学真的是屠龙之术吗?
在不需要面对生死的时候,哲学可能看起来像是屠龙之术。可是,当我们有一天不得不面对生死无常时,我们才发现,我们原来学的那么多东西,在死亡面前,才是真正的「屠龙之术」,无计可施、无处施展,全都不起作用。
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、追悔莫及,
可是,却为时已晚。
因此,哲学无用,
但此无用,乃是无形之用,实为大用。
最后,附上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:
所有学科都比哲学有用,但是唯有哲学是自由的学问。因为所有的学科都有前提,都有它服务的对象,但惟独哲学是为了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。
与君共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