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想,很多人只要一提到因果,
就会很自然的联想到:佛教。
觉得因果就是佛教的专属名词,
不是善恶报应,就是天堂地狱,
要么就是前世今生。
因此,就有很多人不会去了解,
觉得,自己是没有宗教信仰的,
也是因为长久的人文历史,
被披上了一层玄幻的色彩。
确实,佛教几千部经文都在以各种层面,
诉说着因果、铺垫着因果、解释着因果,
希望我们借此,可以多多明因识果。
因果,
虽然在我们印象中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,
但这不应是我们可以不了解因果的理由。
佛陀在讲述的,是更深层次的因果,
但我们不能因此,而断章取义,
所以今天,我想说说我了解的因果。
其实,我了解的因果很“简单”,
我不排斥因果,因为我是一个
愿意问"为什么?"的人。
在我的理解里,
一切现象,都有其原因,
就如同我们小学时候语文课练习造句:
因为……所以……
说话写字,也要遵循逻辑上的因果,
否则,就会出现这种情况:
因为我叫某某某,所以我今年多少岁。
如果没有因果,
人和人,是无法沟通的。
就如同小时候看的十万个为什么
又如同百科全书,
在我看来,世间所有的文学作品或历史,
数理化等各种学科,都在以各自的角度,
试图在揭示:这个世间各种现象的因果、
物质的因果、情绪的因果、思想的因果。
一切人事物,都有着它的因果。
如果没有因果,很多东西无法成立,
因为这样一来,就没了基础和前提。
数学,是因果,
一加一等于二,这其中就有因果;
物理,是因果,
力学,电阻,浮力,加速度,引力,
也有因果;
化学,是因果,
各种反应式,周期表,元素活跃度,
以及各种应用,亦有因果。
医学是因果,科学是因果,
农业是因果,心理学是因果,
人会生病,一定有原因,
飞机能起飞,也有它能飞的原因,
种什么得什么,也有原因,
人的各种情绪背后,也有原因。
世界上根本没有「无缘无故」这一说。
春夏秋冬,万有引力,也是因果,
为什么地球和月球的引力不一样,
背后也有其原因。
盖房子是因果,
因为那是砖头堆起来的,
制造一个桌子也是因果,
因为那是木头制作而成的,
人会饿、会困、会生气、会开心,
在我眼里也是因果。
一切能问为什么的,都是因果,
一切能追溯原因的,都是因果。
一个不相信因果的人,
是不会问「为什么」的,
一个人但凡问过「为什么」,
他就一定相信因果,
只是,有时他自己不知道。
一切学科,都是以因果律为基础,
因为因果,是宇宙的法则。
换句话说:
我们就活在因果之中。
那么,
我们能不了解因果吗?
能不去学习因果吗?
如果不了解,
就会有很多困惑,
会迷茫,会不知所以,
甚至会混乱,会非常危险。
可是很多人相信因果是有选择性的,
人们所了解因果的层次也会有差异。
因为,因果,作为一切学科的基础,
它有时的呈现,是看不见的,
但却是多维多面,无缝覆盖的。
很多时候,我们太过依赖我们的眼睛,
而这,
恰恰会阻碍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实相。
在我们开启智慧、追求真理的过程中,
我们的身体对于灵魂来讲是一种束缚,
所以,常常被比喻成是灵魂的「监狱」。
身体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,
让我们受制于感官提供的材料,
以至于看不清真理的全貌。
所以,有很多开悟的人,
会把这个身体叫「臭皮囊」,
不过,我们又不能舍弃它,
但是,若是执着于此,
我们看世界的「能见度」就会很低。
想要真正认识真理,
我们就必须要尽可能摆脱身体的影响,
让灵魂尽可能获得解放,
摆脱身体这个牢笼或监狱。
比如说:我们的眼睛,
看到插在水里的筷子总是弯曲的,
这,就是感官对我们造成的影响。
我们都知道筷子是直的,
但我们看见的却是弯曲的,
此时我们能按看见的去判断吗?
要想认清表相背后的实相,
我们就要用理性和觉性,
去克服眼睛和其他感官给我们带来的歪曲。
若想拥有智慧、探究真理,
活的明明白白,知其然,知其所以然,
就需要去学习,去训练。
若想要认识正义、美这些东西的本质,
感官永远是不够的,
我们可以看到正义的审判、听说正义的人、欣赏美丽的雕塑,等等,
但是永远不可能仅仅依靠感官去把握到正义和美的本质,而如果想要达到更高级的认识,就需要让灵魂摆脱身体的桎梏,直达正义与美,
从而,活在真理之中。
而摆脱身体的影响,并不是舍弃身体,
是指我们要通过学习和训练,
让灵魂不再受身体的束缚,
以此,迎接那终将到来的死亡,
这应该就叫「向死而生」吧。
那么,生而为人,
我们真的需要明因识果,
若是不了解因果,将寸步难行,
甚至会做出很多荒唐或颠倒的事。
试问:
我们会在冬天播种,
并准备在春天收获吗?
当然,这不可能,
可因为我们不了解因果,
会生出很多抱怨、委屈、无奈、甚至愤怒,
只因为,不了解因果。
如果想要什么结果,
就需要向前「推导」,
就像我们解数学题。
而既然需要推导,
就要回顾它的“过往”,回顾它的“前身”,
如果你看到一把木制的椅子,
但你不相信它的“前身”是一棵树,
因为你不相信“前身”这一说法,
椅子就是椅子,哪有什么树呢?
如果我说:它是在多少年以前,在地球的另一边存在着的一颗大松树,你会相信吗?你能相信吗?
而如果我们日常也是这种观点,
我们又如何去看到这个世间的本质呢?
或许你可以理解桌子的前身,
但你无法理解人的前世。
我们真的要放下人类这有限的认知,
否则:
我们拥有宇宙,
却也一无所有。
因为我们无法得知一切未知,
就如我们无法放弃一切已知。
《论语·子张篇》里有一个故事:
有一位叫叔孙武叔的人,
在朝上夸耀子贡比孔子要贤明,
子贡听说后说道:
如果用宫墙的高低来打比方,我的墙只有肩膀高,叔孙大夫能从外面看进来,见到里面好看的房舍。而老师的墙有数十尺高,如果找不到门进去,自然也就看不见里面的宫殿有多华美。
这就是子贡说的:
不入宗庙,不知庙堂之美。
同理:
我们看其他学科就像叔孙武叔看子贡,
但子贡的贤明,是来自于孔子的教导,
而我们又看不到子贡背后的孔子,
就如同我们看不到科学背后的因果律。
能找得到那道大门的人毕竟是少数,
因为那道墙太高,即便是路过了,
不进去,也根本看不见里面的宏伟。
因为看不见,所以不相信,
因为不相信,所以也不想去了解,
可越不了解,就越不相信,
因此,进入了一个死循环。
所以,
我想我们不能再不去了解因果——这一驱动宇宙的内核。它重要到……言辞已所不能及,你只能自己去看了!
如同一位有经验的老农,
在春天播下种子,
秋天就能收获,
冬天就能平安过冬。
学习因果、明白因果、遵循因果。
谨记:
科学,是物质的因果,
因果,是生命的科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