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道与不知道






从前,有一位大师,充满智慧,远近闻名。


这位大师讲道十分精彩,一个村子就请他去讲道,他接受了邀请,到村子时,早已有好几百人等在那儿了。隆重的迎接仪式过后,大师站在讲台上开始讲话,台下的人都竖起了耳朵。


大师说:「亲爱的兄弟姐妹!我很荣幸今天能到这儿和大家在一起学习,但我想问一下,我今天要讲的内容,你们知道吗?」全体听众都大喊着回答:「知道!我们知道!


大师停下来,看着大家笑了,说道:「嗯,既然你们都知道了,我就不用讲了,对吧?


于是他一声没吭,下台走了,

村里的人都很失望,

他们决定再请他一次,


大师也答应了。


这天到了,大师受到了传统仪式的迎接,即将开始时,他又问了和上次同样的问题,不过这次,大家都准备好了。


所以当大师一问:「我今天要讲的话题,你们知道吗?」台下所有的人就一起喊道:「不知道!我们什么也不知道!


大师停下来,脸上带着一丝调皮的微笑,说:「我亲爱的朋友,如果你们什么也不知道,我讲了也白讲,是吧?


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,他又走了。

所有的人都惊呆了。

他们都以为「不知道

就是大师想听的答案。


但大家都拒绝放弃。


他们问自己:「如果大师的问题既不能回答『知道』,也不能回答『不知道』,那到底答案是什么?我们怎样才能学到大师的智慧呢?


于是,村里开了个会讨论,他们集体商量好该怎么办,都觉得这回是胜券在握了。


他们又一次邀请了大师,日子到了,大家又紧张又兴奋,同样,大师这次又问道:「我今天要讲的话题,你们知道吗?


大家毫不犹豫,

一半人喊:「知道!

另一半人喊:「不知道!

然后,大家就等着大师的反应。


大师说:「嗯,那让那些知道的人,教那些不知道的人吧!


这给了在场的每个人当头一击。

还没等大家缓过来,

大师就静静地离去了。


这下该怎么办?村里的人还是不死心。

他们决定再试一回。

大师来了,还是同样的问题。

不过……这次谁也没说话。


台下静得,

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,

在一片寂静中,大师最终开口了,

他智慧的话语,

也流淌到了大家的心田。


大师说道:「只有在寂静中,我们才能听见智慧的声音。

我想,

这一点是我们所有人在学习时、

都应具备的前提与心态

无论是读书学习,还是待人接物,若我们内心有太多的知见,我们将不可能有任何收获。


第一次的知道,是骄傲、自负的自我。

当一个人内心里充满信息、知见、分别、评判时,什么也装不进去。就像一个盛满水快要溢出来的杯子,一滴水也添不进去


第二次的不知道,是消极、回避的自我。

一个关闭、消极、不负责的内心,无法开启智慧。这就好像把杯子底儿朝上倒过来,再怎么倒水也没用


第三次的知与不知,是怀疑、投机的自我。

一个不稳定、左右摇摆、充满疑虑、只想投机的心灵是无法吸收真知的。这就好像杯子装的水掺了泥。水已经不纯了,再往里加的水也同样会被污染


只有当我们静下来

不胡思乱想,放下内心繁杂的念头与知见,我们才能听见心灵深处的声音,让智慧在心间流淌,沉默与寂静的内心,就好像向上摆着的空杯子,可以容纳真知的泉水......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