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不是一只虫






医院里,有一位精神障碍的患者,

他总认为自己是一只虫子,

所以他非常怕鸡,他怕鸡会吃掉他。


医生用尽了各种办法给他治疗,

能用的疗法都尝试,该吃的药也都吃,


同时,医生不停的告诉他:

你不是虫子,你是人!

知道吗?你不是虫子,你是人!


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,

他终于发现了自己是人。

病也终于好了。


可是,突然有一天中午,

他满头大汗、两眼发直,又找上医生,

医生一看,就知道病又发了,说:

你知道吗?

你是人!不是虫子!

你是人!不是虫子!


结果,这个病人答道:

我知道我是人,不是虫子,

可是,鸡不知道啊……


………

这个看起来像是笑话的小故事,

启发点其实非常多,

我们就像是这个病人,

,就代表外在环境

,就代表我们的习性


外在的环境就像一面镜子

在这面镜子照到我们之前,

多数时候,

我们其实并不能认清自我


如同故事中的这个人,

鸡不在时,他觉得自己是人,

鸡一出现,他就立刻变成了虫。

换句话说:

在鸡没出现以前,

他并没有发现自己的虫性

所以本质上,

他的内在一直就是虫,从来都没变


为方便理解,我们举个例子:

比如,我手上有一处伤口,

伤口特别小,小到看不见,

当我把手放到盐水里的时候,

伤口就特别疼,

可是一旦把手伸出来,就不疼了,

但这绝不意味着:我就没有伤口

同理,

他遇到鸡的时候觉得自己是虫,

那么鸡不在时他觉得自己是人,

这也是假的

伤口一直都在,虫性一直都在,

习性,也一直都在。

只有鸡来了也觉得自己是人,才是人,

盐水里也不疼,才是真的没伤口。


可我们总是愿意抛开外在环境,

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挺好的,性格也不错、知识也渊博、定力也不错、修养也不错、待人有礼、为人谦和,总之就是各种好,可悲的是:鸡一来,马上就被打回原形了。


我们,到底能不能,

无论鸡在或不在,都一如既往呢?

为了达到这种合一,我们应该怎么做呢?


故事中,他说:鸡不知道我是人,

潜台词其实是:是鸡在妨碍我做人,

我无法做人,都是因为那只鸡。

他把问题全部归结于外在环境

可是,你做不了人,

真的是因为那只鸡吗?


其实现实中,我们也和他如出一辙

大多数的人,都有伤口,

可是人们不知道自己有伤口,

或不愿意承认自己有伤口,

只知道自己怕盐水,

因此,当我们不得不面对盐水,

被“盐水”这个外境弄疼的时候,

人们就会大致被分为以下三种:


大部分的人,会抱怨盐水

聪明点的人,会刻意避开盐水

而少数真正的聪明人,

则会马上寻找并治疗自己的伤口,

下次再遇到盐水时,

甚至还会刻意伸进去检验一下。

而这时候,

绝大多数人始终还在抱怨,或者逃避……


那么自然,

这三类人的人生走向也将会完全不同,


所以,我们需要学会刻意地「借境观心

并开始修复,然后再回到环境中检验,

如果还疼,那就再回去修复,修复好了再去检验,直到再也不疼为止。


否则,我们将永远自欺欺人地活下去,

逃避那些鸡,还有盐水,

不过,俗话说得好:

躲得过初一,躲不过十五,

躲得了一时,躲不了一世。


因此,不能忘记:鸡的出现,

只是为了让我们找到伤口。

并借着这些,修复、完善、成就自己,

只有这样,我们的「」才能真正康复,

下次不管是遇到鸡,还是盐水,

或者其他的,也都不用再害怕了!


与君共勉!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