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个古老的印度故事是这样的:
从前有一位伟大的画家,他的画得到一致推崇,该国的国王也授予他国家最高荣誉。
这位画家是他的崇拜者心目中的「朗迪黎耶」。
(北印度语中『掌管色彩之人』的意思)
并被深情地称为「朗甘大师」。
朗甘创造出的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使他多年来在绘画界享有盛誉。
他的刻苦、敬业和对艺术的献身精神是许多人效仿的榜样。
朗甘开办了一所艺术学校,把他艺术造诣中的精华传授给他的入室弟子。
学校里没有固定科目的课程或学时,只有在学生掌握的绘画知识和技巧令朗甘完全满意后,朗甘才宣布他已经成为了合格的画家。
他自有一套鉴定的方法,这和他的绘画风格一样独一无二。
朗甘艺术学校的学生瑞杰是一个动作很快的人。
他很有天份,在学业上的进步比其他学生快很多。
对瑞杰的进步朗甘也很喜欢。
瑞杰的作品得到了许许多多的称赞和欣赏,他急切地等待着朗甘大师宣布他学成的那一天。
一天,他恭恭敬敬地请教朗甘大师,还有多久他才能参加最后的结业考试。
朗甘微笑着说:「瑞杰,你是我最有前途、最器重的学生之一,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全掌握了各种绘画技巧,我想可以让你进行最后的考试了。」
「请赐教我的考试内容是什么,大师?」
瑞杰要把他的开心和跃跃欲试掩藏起来实在是很不容易。
朗甘说:「瑞杰,我要你准备一幅画,能称得上是你绘画的最高水平,能赢得所有人的欢心。
随你用多长时间,画出一幅真正的杰作来。」
瑞杰日以继夜地工作了许多天,准备了一幅最好的画交给朗甘大师。
朗甘说:「现在,把它拿到市中心广场,公开展览,让人们观看你的作品。
在画下面用粗体字写上:该画恳请公众指教,如有败笔,观众可在画作上以〈✘〉指出,画家将不胜感激。」
瑞杰一丝不苟地遵照朗甘大师的吩咐,把画放在市中心广场上显眼的位置,写上人人都能看到的留言。
几天后,朗甘让瑞杰去把画取回来。
瑞杰兴冲冲地朝中心广场走去,结果大失所望地发现画上布满了〈✘〉。
瑞杰心情沉重地把画拿给朗甘,朗甘却不动声色。
他叫瑞杰不要灰心丧气,再试一次。
瑞杰又画了一幅杰作,朗甘又把先前的嘱托重复了一遍,只在底部留言上稍有不同。
这次,他让瑞杰在展出地点同时放上一些颜料和画笔。
这次的留言要求观众们找出败笔,同时用画笔和颜料改正。
几天后,当瑞杰来到中心广场收画时,他惊喜地发现他的画上一处败笔也没有,画笔和颜料好好地躺在角落里。
瑞杰满怀信心和喜悦地把画拿给朗甘看。
朗甘同样微笑着说:「瑞杰,今天学到这最后一课后,你的学习就功德圆满了。」
瑞杰全神贯注地听朗甘继续说:「我亲爱的孩子,如果你期望在这个领域卓尔不群,出类拔萃,只掌握绘画技巧是不够的。
你还需要了解人们一抓住机会就会评头论足的心态,哪怕他们对此根本一窍不通。」
「如果你让世人来做你的鉴定者,你永远会失望。
人们喜欢无凭无据、满不在乎地对他人他事评头论足。
当这样做不需要动任何脑筋时,人们在你的第一幅画上面打满了〈✘〉。
可以说,其中多数不具备评估你的画的技艺和知识,但他们仍然毫不手软地动了手。
当同样的人被要求不仅仅是下评语、找错误,还得改正纠错时,就没人能出手了。
这次他们本身的知识和技艺捉襟见肘,他们都怯于暴露任何一方面的贫乏,于是他们选择了回避。」
朗甘继续说:「做你自己的鉴定者吧!把你的聪明才智与世界平等公平地交换。
我保证你永远不会对你自己或你的成绩感到失望。」
瑞杰的眼里充满了崇敬和喜悦的泪水。
他内心深知,如果没有今天所学的最后一课,他所接受的锻炼和教育会是不完全的。
在这个故事中:
莫让他人的指点影响了自己的判断。
这个道理不言而喻。
但更重要的是 :
再具备足够成熟的心性与认知之前,
让世人来做鉴定者,你永远都会因失望而感到自卑。
让自己来做鉴定者,你永远都会因自满而无法进步。
瑞杰第一次去把画取回时大失所望而归,
瑞杰第二次去广场收画时却满怀信心和喜悦。
第一次因他人而失望,第二次还是因他人而喜悦。
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。
还是让别人做了自己的鉴定者。
既然知道人们一窍不通却愿意评头论足,又有什么好失望或喜悦呢?
做自己的鉴定者,绝非说说那么容易。
做自己的鉴定者,并不是让我们屏蔽他人,只关注自己。
而是处在他人之间却能如如不动,关注自己同时也能考虑他人。
那需要多大的智慧与定力?
才能做到八风不动(点击跳转)?
不要活在别人眼中,但也不能只活在自己眼中。
这个世界不能没有你,但也不能只有你。
即能接受他人鉴定,同时也能自我鉴定。
受他人鉴定时,不可自卑,要自省。
受自己鉴定时,不可自负,要自信。
这,应该就是孔子所讲的「中庸」吧。
与君共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