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代官员学者耿定向在撰写王阳明传记中,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
一天,一个老乡来找王阳明。
这个老乡是个年迈的农夫,无儿无女,身体已不允许自己耕种,所以想把他的地卖给王阳明换点养老钱。
王阳明毫不客气的拒绝了,
王阳明说:「您是一农夫,地乃命根。您若卖了它,非死路一条。」
王阳明又不忍心让一个做了一辈子农夫的人,临死前看不到他自己的土地。
于是,他给了老农夫几两银子,打发走了。
又过了几天,
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到山间游玩。
忽见一地,风光秀美,风水大好,
他不由得感叹、夸赞这块田地的水土肥美。
这时他的一个学生告诉他:
「这块地本该是您的,这就是当初要卖地给您,您不买的那个老农的地。」
王阳明此时一听,不禁「啊?」了一声,
话音未落,
随即又「啊?!」了一声。
王阳明打了个寒战,他自思:
「我怎么会这样想?我绝对不能有这样的想法,必须立即把它祛除。」
山中多蛇,
学生们急忙跑来,以为老师被蛇咬了。
王阳明严肃地解释道:
「我是被咬了,但不是蛇,比蛇要利害一万倍。」
王阳明盘膝而坐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闭口不语,学生们感到很奇怪,直到太阳落山时,王阳明才长吁一口气道:
「终于把它祛除了,真难啊!」
弟子们问:「什么?」
「私欲!」
故事很短,但道理很深,
王阳明的两个「啊?」
其实就是心学的本质。
就是这四句话:
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;
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四句话出自王阳明《传习录》下卷,
被成为王阳明心学的最高概括,
凝结了心学最精华的智慧。
当老农还没来卖地时,
王阳明的心针对「老农卖地」这件事是没有评判的,
当我们面对一件还未发生的事情时,本心处于最自然的状态,我们的心是不可能做出判断的,所以说「无善无恶心之体。」
当老农来卖地,
王阳明的心启动,念头产生:
「你身为农民,把地卖了,不是等死嘛。」
后来当王阳明得知那块地是老农的时,
王阳明的心又启动,念头又产生:
「我当时应该把老农的地买了。」
于是有了第一个「啊?」
念头有善有恶,
所以说「有善有恶意之动。」
当老农卖地时王阳明起的念,
良知闪电般地告诉他,这念头是善的,所以赶紧保持它,然后付诸实践:我借你钱,土地你留着。
后来得知那是老农的地后王阳明起的念,
良知又闪电般地告诉他,这念头是恶的,你买了地,老农就活不长了。
于是就有了第二个「啊?」
因为良知能知是非善恶,
所以说「知善知恶是良知。」
良知给出念头善恶的判断后,
王阳明要做的事就是赶紧祛除它,
于是他坐下来,克服这个私欲,
保持正念祛除恶念,然后付诸实践,也就是格物,所以说「为善去恶是格物。」
王阳明就是这么一个人,
自幼习文,精读史书,
12岁,便立志要读书做圣人;
王阳明当时在京师读书,
问私塾老师:「何谓人生第一等事?」
老师回答说:「当然是读书做官。」
王阳明回答说:「应是读书做圣贤。」
22岁,考进士不中,
25岁,考进士再不中。
王阳明多次参加会试都没有上榜,
在世人看来这是十分耻辱的事情。
王阳明却不以为然,说:
「世人以不得第为耻,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。」
世人因考试不中而感到羞耻,
而我因考试不中生发得失心而感到羞耻。
28岁,第三次科举,
他才以会试第二名,殿试第十名登第。
这就是王阳明,与他的致良知。
但正如世上很多人知行不合一,
人人都能知,却很少有人能行。
不怕妄念起,就怕觉照迟。
人有三类,上者先知先觉,次者后知后觉,下者不知不觉。
故,慎之,勉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