鸟笼效应
你真的需要一只鸟吗?
鸟笼效应,也叫鸟笼逻辑,
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,
它被誉为是
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,
第一个提出的
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,
威廉·詹姆斯,
对,就是那个著名的情绪论提出者,
他还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,
林肯、华盛顿、罗斯福、爱迪生、马克吐温、麦迪逊、马丁路德金、爱因斯坦等等都在其名单内,他被誉为是美国心理学之父。
那么,这么有名的心理学家提出的
「鸟笼效应」是怎么样的呢?
它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,
它的定义是这样的:
人们会在偶然获得的一件,
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,
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,
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。
那么,
它是怎么出现的呢?
故事的起因是这样的。
1907年,
詹姆斯教授从哈佛大学退休,
同时和他一起退休的,
还有他的好友,
一位叫卡尔森的物理学家。
退休后的生活,可能也是乏味,
一天,两人就打了一个赌,
两位学者就围绕着这个有趣的赌约讨论了起来。
詹姆斯说:「你信不信?我会让你在不久之后,就一定会养上一只鸟。」
卡尔森听完,不以为然:「我不信!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,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。」
没过几天,恰逢卡尔森生日,
詹姆斯送上了礼物——一只精致的鸟笼。
卡尔森笑了:「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,你就别费劲了。」
从此以后,只要客人来访,
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,
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:
「教授,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?」
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:
「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。」
然而,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
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。
无奈之下,
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,
放进了鸟笼里。
詹姆斯的「鸟笼效应」
奏效了……
不知道大家看完这个故事,
内心有何感受?
小编第一次看时,觉得挺有意思,
再细细一想,就不觉得有意思了,
反而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受,
我们身边,到底有多少「鸟笼」呢?
鸟笼效应的启示面非常多,
从故事中,我们可以挖掘出以下这些点:
让我们一起来思考。
1
首先,
就是逻辑上的桎梏。
看到鸟笼,一般人马上就会联想到鸟,
而且这种联系几乎是牢不可破的,
鸟笼与鸟,几乎是死死的绑定在一起。
而这种逻辑上的桎梏,
会直接的影响我们的行为,
引导我们人生的方向。
为了更好的说明这种绑定的逻辑死穴,
小编要给读者们出一道题:
说:
有一位父亲,带着儿子开车出去玩,
结果出了车祸,父亲当场毙命,
儿子则被救护车送往了医院,
需要马上做手术抢救,
等病人进了手术室,
开刀的主刀医生看到这个病人,
就惊呼道:这是我儿子!
问:
请解释这是怎么一回事?
(先别往下翻,想清楚答案再翻。)
如果有人想,
会不会是私生子、后爸、人贩子,
为了给这个孩子内心生存的力量,
或者这个儿子是对面车里的人,
病人都如同医生的孩子之类的,
那么,就代表我们认知中有这种逻辑桎梏,
就是,医生,一定是男士。
小编第一次听时,以为是私生子。
答案其实是:
主刀医生是孩子的妈妈,
医生是一位女士。
我们很多人都想不到女主刀,
因为医生与男士,
几乎是牢不可破的一种认知,
就像护士与女士一样。
而更可怕的是,
我们的认知中,这种绑定太多了。
比如:
想获得幸福的人生,那就必须有很多钱;
幸福美满的婚姻,取决于找的另一半;
人,本来就应该吃肉,吃肉,才有力气;
等等等等……
这些思想桎梏,
在我们人生中替我们做了多少次决定呢?
而且我们还浑然不知?
2
其次,
就是加法与减法选择。
当我们收到一个「鸟笼」的时候,
主人必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:
第一,要么把鸟笼扔掉,
第二,或者买一只鸟放在鸟笼里。
可是,
很少有人能做出第一种选择。
大多数时候,
我们只会做加法,而不会做减法。
为什么我这么难受呢?
是因为没买鸟吗?还是因为没扔鸟笼呢?
我们一旦遇到一些事,
总是倾向于加法思维。
比如:
应该多吃些什么?应该多做些什么?应该说些什么?
而很少人能具备减法思维。
比如:
我是不是吃了不该吃的?是不是做了不该做的?说了不该说的?
减法思维就是:
当事物以某种固定态势或完全要素存在的时候,
打破原有态势的稳定结构,
减去某种构成要素,
使旧有事物的属性发生根本性的变化。
如果第一次听说这种思维模式,
可能觉得很新鲜,
觉得这种思维模式让人眼前一亮。
但是,
这种思维模式其实不是什么新概念、新思维。
其实在中国从古代开始早就不绝于耳了,
只是换了种说法,我们就不认识了。
而且平时生活中也常会应用,
说的文艺点,
就是:「退一步,海阔天空。」了
可是,只会做加法的我们,
如果我们的鸟笼,是看不见的呢?
如果我们的思想本身就是一个鸟笼呢?
那么,我们就只能不停地做加法。
因为笼子太大了,一两只鸟根本填不满。
实际上,在我们的身边,包括我们自己,
很多时候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只笼子,
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满一些什么东西,
然后不断地重复,
过着一种「鸟笼」里的人生。
那么
我们可以做减法,把鸟笼扔掉吗?
为什么我扔不掉呢?
怎么样才能把鸟笼扔掉呢?
3
经济学家的解释是这样的,
因为买一只鸟,比解释为什么有一只空鸟笼,要简便得多。
但是,
扔鸟笼,不是比买鸟更简单吗?
为什么我们扔不掉呢?
因为,
在这个故事里,有几个重点。
第一,就是原本不需要的东西。
第二,就是精致,这是个精致的鸟笼。
「精致」二字,
体现了鸟笼本身具有的价值;
试想:
如果是一个普通的鸟笼,
卡尔森会将它放到书桌旁吗?
如果是普通的鸟笼,
我们完全可以放到储藏室,
或放到旁人注意不到的地方,
也就不会招来那么多人的询问了。
「精致的鸟笼」,
对于多数人,是无法舍弃的,
毕竟它还是有价值的;
而「鸟笼效应」,死死的套住的,
其实就是我们内心中的「贪」,
即便是原本不需要的东西,
当然,现在也依然不需要,
可是,就因为有价值,
我们就不会丢掉或送人,
反而继续添加更多不需要的东西。
可能刚开始时,我们是不愿意丢掉,
但是经过一轮,旁人的询问以及麻烦的解释,以及解释之后的不信任,造成的不必要的心理压力。
久而久之,就变成想丢也不敢丢了,
因为此时丢掉会造成额外不必要的解释,
那就干脆买一只鸟吧。
如此又进入一个新的轮回。
就像穿上那双红舞鞋一样。
如果,狄德罗效应,
是那种强迫症与完美主义的话,
鸟笼效应,
才是个真笼子,我们内心的笼子。
4
生活中,
也充斥着各种商家扔给我们的
「贪婪」的鸟笼,
而决定我们收不收那个鸟笼,
取决于商家的力度,
他们总是能巧妙地把握我们的贪心。
比如,
我今天要去4S店买车,
销售员告诉我:如果我今天就买,
就可以得到特价优惠100元。
此时,面对这个鸟笼,
我会想:
我花几十万买辆车,才便宜100元,
你仿佛是在跟我开玩笑。
确实,也没有商家会放这么蠢的鸟笼。
但如果我已经有辆车了,
今天我准备去洗个车,
而销售员告诉我:
今天做保养,立减100元,
我就会想:人间自有真情在啊,
然后就做了个保养。
结果,
我又收了一个鸟笼,
有些商家还会做一些活动,
把这个鸟笼转发朋友圈,
甚至可以得到一只鸟。
这个非常可怕,
我们不仅有很多鸟笼,
也在不断的给人送鸟笼,
如果我们无法分辨鸟笼时
要是看见别人的鸟笼,
我们不仅没有劝他丢掉鸟笼,
反而给他送了一只鸟,
因为我看着你的空鸟笼,让我很难受,
并美其名曰:我在帮你。
所以,把我们套进笼子的,
是我们自己,
是啊,还是自己,还是因为那颗心。
内心的「贪」,
是我们人生最大的鸟笼。
让我们识本心,
学会分辨这些鸟笼,不要把它带回家。
也不要给别人的鸟笼里送鸟,
最后说明,
任何心理效应都有两面性,
只要合理运用,
都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帮助。
比如:
别只贪自己好,也贪贪别人好。
如此一来,相信我们都能「出笼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