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不饮酒?


20201215





   传说在上古时期,

大禹因为治水有功,

而被舜帝禅让为天下之主,

但是因为国事操劳,使他十分劳累,

巨大的压力使他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,

逐渐瘦弱下来。


禹王的病痛一直未见好转,

而禹王也因无力处理国事

而觉得愧对天下百姓,

同时洪水也时不时的经常来犯,

这让禹王非常苦恼。


禹的女儿眼看着父王每天繁忙国事,

甚是心疼,

于是请服侍禹膳食的女官仪狄来想办法。

仪狄领命后,不敢怠慢,

立即想办法寻找可口的食物,

给禹王补身体。


这一天,仪狄到深山里采药,

希望寻得上好的食材。

这时,她意外地发现,

一只猴子在吃一潭发酵的汁液,

原来这是桃子流出来的汁液。

猴子喝了之后,便醉倒了,

而且看上去它还十分满足的样子。


仪狄十分好奇,她也想亲自品尝一下。

她尝了之后,感到全身热乎乎的很舒服,

感觉整个人筋骨都活络起来了。


仪狄不由得高兴起来:

想不到这种汁液可以让人忘却烦恼,

而且睡得十分舒服,简直是神仙之水啊!


仪狄赶紧用陶罐将汁液装好,

拿来给禹王饮用。


大禹被这香甜浓纯的味道深深地吸引住了,

胃口大开,晚上也睡得着了,

一时间觉得精神百倍,

体力也逐渐恢复了,

于是又带着大伙儿到处去治水。


禹的女儿十分高兴,

命她以后专门为朝廷制造这种汁液。


仪狄因为受到肯定,

便决心研究造酒技术。

后来,仪狄终于完成了第一次造酒,

大家都兴奋的急着想品尝。


仪狄首先喝了一口,

她喝了之后差点没吐出来,

因为喝起来就像馊水一样。

原来是汁液还没有经过「发酵」这个步骤,

所以第一次造酒失败了。

后来又经过不停的试验及潜心研究之下,

最后终于制作出各种美味又好喝,

俗称叫做「」的东西。


由于禹王胃口恢复,晚上也睡得着,

面对频频来袭的洪水也治理有条,

所以有一天,

决定举行盛大的庆功宴,

来庆祝所有有功人员。


在庆功宴会上,

禹王吩咐仪狄将所造的酒拿出来款待大家,

大家喝了之后,都觉得是人间美味,

于是愈喝愈多,虽然晕头晕脑,

但是大家喝得很高兴,

感觉就像腾云驾雾般舒服。


但是到隔天早朝时,

所有的大臣都在前厅等候禹王,

从天色未亮一直等到日正当中,

大臣们个个汗流浃背,却不见禹王的踪影。


原来禹王因为喝多了酒正在呼呼大睡呢!

等到禹王醒来时,头痛欲裂,迷迷糊糊,

拖着沉重的身体摇摇晃晃的上了朝。


从此大禹决定不再饮酒,

也从此疏远了仪狄,还下了禁酒令。

以后谁也不许饮酒,也不许造酒。

并说:

后世一定会有因为饮酒而误国的君王。


大禹的话,一语成谶,

后世真的有很多君主因酒而误了国,

也有太多的人因酒而误了事。


中国进入到夏王朝时期,

夏禹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禁酒。

为了禁酒,夏禹甚至将身边最好的酿酒师仪狄都不予容忍,

这时期,不准产,不准销,不准饮,

而自夏以后,直至明清,都有禁酒令。


《新序》中记载说:

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[jié]

作瑶台,罢民力,殚[dān]民财,为酒池糟堤,纵靡之乐,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。」,

造成不理朝政,被商汤放逐,直至亡国。


六百年之后,

商纣王夏桀有过之而无不及,

酒池肉林,朝纲不整,

饮酒七天七夜不歇,

酒糟堆成小山丘,酒池里可运舟。

结果商朝又被西周取代。


鉴于历史的教训,

西周统治者一上台,

就竭力推行禁酒政策,

颁布了长达672字的禁酒诰文:

《尚书·酒诰》。

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笫一个禁酒令。


到了北魏文成帝,禁酒则更为严厉:

酿、沽、饮皆斩之。

历代统治者为了禁酒,

不是「捕之、杀之。

便是「有罪、斩之。


酒的巨大破坏力

在各个文明中都有太多典型的事例,

尤其是中国发生因酒亡国的惨痛教训后,

禁酒,更是成为了一种治国策略。


而在影响中华文明甚深的佛教中,

当然也是反对饮酒的,

无论在家、出家,

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饮酒。

佛门戒律中,酒戒极为重要,

不说酒本身好坏,但是一旦进了肚,

就能使人破犯一切戒,造一切恶,

实是昏神乱思,放逸之本。

故佛经中每每将酒譬喻为毒药,

甚至有宁饮毒药不可饮酒的教诫,

因为饮酒所连带的破坏力是无法计算的,

读者们也可以延伸阅读

我们之前推送过一篇文章:

《一碗酒,破五戒》(点击跳转)


喝酒误事,喝酒误国,喝酒受伤等事

在小说里都是常见的。

典型例子如:

《水浒》中的大刀关胜,

就是酒醉骑马,失足落马身亡。


说完起源于历史典故,

也想说说自己的想法,

小编自己以前也好酒,

但已滴酒不沾近五年,


而这几年来,也在朋友圈中,

时常被扮演禁酒大使的角色,


这期间,经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:

在我们这几千年中华文明中,

无数诗人、作家、艺术家,都好饮酒,

像李白、杜甫、陶渊明,都是酒后写作,

可以说我们的文化中,酒是非常重要的,

关于这点如何看待?

能一棒打死说它不好吗?


关于这点,

我想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的是,

人类不是发明了酒,而是发现了酒。


酒里的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(乙醇),

许多物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变成酒精。


至于它好不好,也不用我多说,

它用在医学、化学领域,

有其自身的价值与用处,

但我们拿它来寻欢作乐,

当水当饮料喝就不好了,

所谓,

金屑虽贵,却落眼成翳。

要看用在哪里,

用对了就好,用错了就不好,

如此而已。


再者,

李白、杜甫、陶渊明,

他们作诗前,确实是好饮酒,

很多名作佳作也确实是饮酒后写出的,

可是,要知道,

像他们这种人能写下这种诗,

并不是因为酒,

他们之间,没有因果关系,

他们即便不喝酒,该作诗也能作诗,

我们即使喝再多,也写不出这种诗,

不是吗?


所以,中华文化,绝不仅仅如此,

酒,只是一小部分,


我们都知道陶渊明的《饮酒其五》

确实是脍炙人口,
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

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

这是何等境界?


可是,

在一些禅师眼里,却未必如此,

就像皎然禅师的《饮茶歌》

越人遗我剡溪茗,何似诸仙琼蕊浆,

此物清高世莫知,世人饮酒多自欺,

愁看毕卓瓮间夜,笑向陶潜篱下时。

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,

世人都靠喝酒来自欺欺人。

愁看毕卓贪图饮酒夜宿在酒瓮边,

笑看陶渊明在篱下所做的饮酒诗,

这又是何等境界?


所以,酒,

其实无法代表我们中华的文化,

当然,这也不是我们喝酒的借口。


有些人说:

不喝酒做不了生意啊,


这时,我们须自问:

到底是不喝酒做不了生意,

还是不喝酒做不了生意?

其实,

酒与生意,与酒与作诗是同理,

它们之间其实也没有因果关系,


俗话说:

没有金刚钻,就别揽瓷器活。

如果本身实力不行,喝再多也谈不成,

即便靠喝酒谈成了,也是一锤子买卖。

做生意靠的是诚信、商品、服务、质量,

而不是靠喝酒应酬,

如果哪天我们发现,

我们的生意,还真是靠酒而来的,

那么,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呢?


另外,也有人说,

喝酒是借酒浇愁

可是,如果酒真的能浇愁,

那么愁时应该喝了就不愁才对,


我们会发现,酒,

其实是浇灭不了郁积在心中的

苦闷与烦恼之火的,


酒本身就能点燃,也能助燃,

在火上撒酒,火不是更旺吗?


所以我们的诗仙兼酒仙李太白,

也在自己的诗句

《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》中说到:

抽刀断水水更流,举杯消愁愁更愁,

人生在世不称意,明朝散发弄扁舟。

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,

水不但没有被斩断,反而流得更湍急,

我举起酒杯痛饮,

本想借酒消去烦忧,结果反倒愁上加愁。


明代学者李开先,

在《后冈陈提学传》中也说:

只恁以酒浇愁,愁不能遣,而且日增。


是啊,

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断章取义,

其实只是愁更愁,如此而已。


最后还想补充一些,

小编在查阅历代的禁酒令时,

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,


很多的禁酒令,其实当初针对的,

都是王公贵族和政府官员。

平头老百姓,喝一喝,

其实官府也不太会去管,也懒得管。


因为他们,

有更大更重要的事要做,须时刻保持清醒,

因为他们,

更有机会、也有条件狂喝暴饮,寻欢作乐,

因为他们,

更有条件腐化堕落,败坏社会风气。


所以,

做大事者、成大事者、

愿做大事者、愿成大事者,

更需自律,不可饮酒。


就像夏禹,

一位廉洁开明的君主,

喝了美酒之后,便不爱美酒了,

这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做到的。


喝了美酒,喜欢美酒,

同时也认为自己会上瘾,也会因此而误事,

还联想到后世之君会因此误国,

能想到这一层的人,更是极少的。


他知道,

虽然喝起来美,但结果却不美,

虽然叫美酒,但它其实并不美。


喝酒乱性,喝酒误事

虽说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,

但在喝酒的时候能想起这一点,

能点到为止的人也不是非常多。

因为酒,只有零杯与千杯之别。


现在虽然有很多戒酒的办法,

可最管用、最好的方法,莫过于自律。


如果我们是要走远路的人

那么酒这个行李,

对我们来说就太过沉重了


我知道尽管写了这么多,

有的人看完了,该喝还是会喝,

不喝的人,即便不看这文章,

也不会去喝。


可我还是希望我们

都可以用一个清醒的意识,

去工作、去交友、去生活、去奋斗,

不要欺骗自己,

我知道这刚开始会很痛苦,

但与其被自己的习性牵着鼻子走而痛苦,

还不如忍痛将自己改变。


望与君共勉,感谢阅读!
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