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说的是,
北宋年间包拯为相时,
发生在民间的一桩逸事。
北宋年间,
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个十来岁、
腿患残疾、父母双亡的孩子。
这个孩子不但孤苦伶仃,而且生活十分困苦,甚至靠乡邻施舍或乞讨活命。
这个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河,往来村民和路人需涉水而过,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十分不便。
每当河床涨水时更是无法通行。
但年复一年,谁也没想改变它。
只有这个孩子天天捡石头, 堆在河边。
人们看到了,就问这个孩子:
「为什么要捡石头堆在河边?」
孩子回答说:
「要修一座石桥,为乡邻行走方便。」
众人不以为然,
认为孩子在说疯话,大多哈哈一笑了之。
可是日积月累,年复一年,
石头堆成了小山。
乡邻开始改变认识,并为这个孩子的精神所感动,投入到了捡石、采石、修桥的行动中。
乡邻请来了工匠,开始建造石桥。
这个残疾孩子更是全身心投入其中。
桥尚未建成,这孩子却在一次凿石头中崩瞎了双眼。
人们痛惜、怨恨,怪老天不公,说:「哎呀,这么可怜的一个孩子,一心为大家,却招来这样的报应。」
可是这个孩子本人却毫无怨言,
每天摸索着在修桥的现场上干着力所能及的活。
在大家齐心合力下,桥终于修成了。
众人欢呼喜庆之余,无不将怜惜、赞叹的目光聚向那个孤苦伶仃的原本就一条腿残疾,现在又瞎了双眼的孩子身上。
孩子虽然什么也看不到,
但脸上露出了平生以来最欢乐的笑容。
很快,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雨,
似乎要为这座石桥洗去浮尘,壮壮行色。
可是一声震耳欲聋的巨雷过后,众人发现孩子已被巨雷击中,倒地身亡了。
众人惊呆了,随后压抑不住的情感喷泻而出,叹息孩子命苦,指责苍天不公……
就在这个时候,
恰巧民间称之为青天大老爷的包拯包相爷公干至此。
百姓纷纷拦住官轿为孩子鸣不平讨公道。
质问相爷:「好人为何不得好报?今后好人何以做得?」
食人间烟火的包相爷被村民情绪所带动,挥毫疾书,写下了「宁行恶,勿行善」六个字后,拂袖而去。
回到京城,
老包将公干之事连同路上见闻奏明皇上,
却隐去了自己题字一事。
因为,尽管心中为那孩子「行善事,得恶报」之事十二分不解,但三思之后,还是为题那样六个字觉得不妥。
没想到,
皇上退朝后非要拉他到后宫说些私房话。
原来前些天,皇上新添了一位龙子。
小皇子十分招人喜爱,可就是整天啼哭。
于是皇上特意让老包去看看。
老包见那孩子肌肤如雪,
嫩白的小手上有一行字。
近前一看,
正是自己写的那六个字:
「宁行恶,勿行善」
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,
赶忙伸手向字擦去。
老包伸手这一擦不要紧,
小皇子胳膊上的字迹瞬间变得踪迹全无!
说来有趣,皇子手上的那六个字在包拯眼里是字,在别人眼里却只不过是块胎记。
皇上见皇子手上的胎记被老包抹去,唯恐抹去了福根,便不依不饶的斥责包拯。
包拯连忙跪下,口称「罪臣该死」,
然后将自己在气头上题字一事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。
皇上甚觉蹊跷,
命老包用阴阳枕到地府一探究竟。
(注:包拯廉洁公正、立朝刚毅,不附权贵,铁面无私,且英明决断,敢于替百姓申不平。传说中包公是阴间的判官,睡觉枕的是阴阳枕,“日断阳,夜断阴”。
故《宋史·包拯传》中有
“关节不到,有阎罗包老”之语。)
老包枕上阴阳枕到地府一游,真相尽显。
原来,
那孩子在过去世做恶多端,罪业甚大。
偿还那一世罪恶,需三世恶报才能还清。
上苍原来安排,
第一世,以残疾之身孤苦伶仃;
第二世,以瞎双眼了却残生;
第三世,遭雷击暴尸荒野。
那孩子第一世转生穷困残疾,
但痛改前非,只想为别人做好事。
于是上苍就让他一世还两世的业,
让他崩瞎了双眼。
可孩子不怨天尤人,
只是默默的为别人做好事。
上苍就把他第三世的业力也拿过来一世还,所以雷击毙命。
阎王爷问包拯:
「三世恶业一世还,你说是好还是不好?
一世还了三世业,因为他专行善事,心里只是想到别人,毫不考虑自己,
某些方面已达到『不修道,已在道中』的境界,积德甚多,
故而死后立即转生为当今太子,
享受天子福份。」
其实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题目时,
就感觉是不是题目写错了,
隐约记得以前在哪里看过,
这句话的原句是:
修鞘补漏双瞎眼。
指的是修理剑鞘,和修补漏的鱼网,
因为都是帮助杀生的行业,
所以会导致不好的结果。
后读完故事,
才知道这个题目起的甚妙,
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,总结成一句话,
我想应该是:
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,
而是:就算报了,我们也看不懂!
是啊,面对人生,
我们总是愿意断章取义,
我们需要明白的是,
首先,这个世间的善恶报应,
并不是瞬间兑现的,
好比一颗种子种下去了,
也不会立马结出果实。
如果世间善恶,都是立马兑现,
那么,真是不敢想象,
不知道我们一天要上天入地多少次?
其次,报的方式也大不一样。
更多时候,不管是善报还是恶报,
我们都看不太懂,因为,
有时候,善报看起来像恶报,
有时候,恶报则看起来像善报。
这种例子有很多:
比如:四十二品因果录中
都是善报看起来像恶报。
在苏东坡成为苏东坡之前,曾经因作恶,成了一只鸡,他的师兄就把那只鸡挖去了左眼,折了右脚,将鸡笼封入,挂起在寺中门口,与他早晚听经闻法。
而禅宗五祖弘忍,则将自己的母亲活活饿死,又将母亲的身尸拖过十八门头示众,又命众徒弟,将头用凿子琢破。
而在这篇《焚蛇灭族》中,
则是恶报看起来像善报。
此外,故事中,
还有一点,也非常值得注意,
那就是,无论看得懂还是看不懂,
「心态」,都至关重要,
孩子行善,却瞎了双眼,但他毫无怨言,
所以才能三世恶业一世还。
如果那个孩子,瘸着腿总是抱怨,
估计也不会瞎眼,
如果他瞎眼后,抱怨命运不公,
估计也不会被雷劈。
只是,这些要留着下一世再还。
表面上看着不错,其实苦的还在后面。
所以,
当因果发生时,我们当下的心态,
可以决定以后的命运走向。
人生一世,
不过也就短短两万多天,
我们每个人,都像是一个,
两万集电视连续剧的主演,
不仅自己演着,也看着别人演的,
可是,
我们没看过自己的剧本,
也没看过他人的剧本,
在两万多集中,只是看了几百集,
发现自己想的和导演想的不一样,
不明白导演为何要如此安排,
于是开始质疑,
熟不知,还有第二部、第三部、前传、后传、番外,等等等等。
而那些历代的高人、智者、开悟的人,
其实就是看到了自己剧本的人,
于是,他们就从主演的代入感中出离了,
因为他理解了、也释怀了。
即使还在演,但他已知道,
导演的用意、剧情的走向、
以及剧本中的人生,
也并非真正的自己。
希望我们也可以早日看清
这世间百态及背后的规律
识得上天恩德,常怀感恩,
早日醒来,成就圆满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