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果发生后当下的心态决定命运的走向






故事说的是,

北宋年间包拯为相时,

发生在民间的一桩逸事。


北宋年间,

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个十来岁、

腿患残疾、父母双亡的孩子。


这个孩子不但孤苦伶仃,而且生活十分困苦,甚至靠乡邻施舍或乞讨活命。


这个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河,往来村民和路人需涉水而过,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十分不便。


每当河床涨水时更是无法通行。

但年复一年,谁也没想改变它。

只有这个孩子天天捡石头, 堆在河边。


人们看到了,就问这个孩子:

为什么要捡石头堆在河边?

孩子回答说:

要修一座石桥,为乡邻行走方便。

众人不以为然,

认为孩子在说疯话,大多哈哈一笑了之。


可是日积月累,年复一年,

石头堆成了小山。

乡邻开始改变认识,并为这个孩子的精神所感动,投入到了捡石、采石、修桥的行动中。


乡邻请来了工匠,开始建造石桥。

这个残疾孩子更是全身心投入其中。

桥尚未建成,这孩子却在一次凿石头中崩瞎了双眼。

人们痛惜、怨恨,怪老天不公,说:「哎呀,这么可怜的一个孩子,一心为大家,却招来这样的报应。

可是这个孩子本人却毫无怨言,

每天摸索着在修桥的现场上干着力所能及的活。


在大家齐心合力下,桥终于修成了。

众人欢呼喜庆之余,无不将怜惜、赞叹的目光聚向那个孤苦伶仃的原本就一条腿残疾,现在又瞎了双眼的孩子身上。


孩子虽然什么也看不到,

但脸上露出了平生以来最欢乐的笑容。


很快,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雨,

似乎要为这座石桥洗去浮尘,壮壮行色。

可是一声震耳欲聋的巨雷过后,众人发现孩子已被巨雷击中,倒地身亡了。

众人惊呆了,随后压抑不住的情感喷泻而出,叹息孩子命苦,指责苍天不公……


就在这个时候,

恰巧民间称之为青天大老爷的包拯包相爷公干至此。

百姓纷纷拦住官轿为孩子鸣不平讨公道。

质问相爷:好人为何不得好报?今后好人何以做得?

食人间烟火的包相爷被村民情绪所带动,挥毫疾书,写下了「宁行恶,勿行善」六个字后,拂袖而去。


回到京城,

老包将公干之事连同路上见闻奏明皇上,

却隐去了自己题字一事。


因为,尽管心中为那孩子「行善事,得恶报」之事十二分不解,但三思之后,还是为题那样六个字觉得不妥。


没想到,

皇上退朝后非要拉他到后宫说些私房话。

原来前些天,皇上新添了一位龙子。

小皇子十分招人喜爱,可就是整天啼哭。

于是皇上特意让老包去看看。


老包见那孩子肌肤如雪,

嫩白的小手上有一行字。

近前一看,

正是自己写的那六个字:

宁行恶,勿行善


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,

赶忙伸手向字擦去。

老包伸手这一擦不要紧,

小皇子胳膊上的字迹瞬间变得踪迹全无!


说来有趣,皇子手上的那六个字在包拯眼里是字,在别人眼里却只不过是块胎记。


皇上见皇子手上的胎记被老包抹去,唯恐抹去了福根,便不依不饶的斥责包拯。


包拯连忙跪下,口称「罪臣该死」,

然后将自己在气头上题字一事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。

皇上甚觉蹊跷,

命老包用阴阳枕到地府一探究竟。

注:包拯廉洁公正、立朝刚毅,不附权贵,铁面无私,且英明决断,敢于替百姓申不平。传说中包公是阴间的判官,睡觉枕的是阴阳枕,“日断阳,夜断阴”。

故《宋史·包拯传》中有

“关节不到,有阎罗包老”之语。


老包枕上阴阳枕到地府一游,真相尽显。

原来,

那孩子在过去世做恶多端,罪业甚大。

偿还那一世罪恶,需三世恶报才能还清。

上苍原来安排,

第一世,以残疾之身孤苦伶仃;

第二世,以瞎双眼了却残生;

第三世,遭雷击暴尸荒野。

那孩子第一世转生穷困残疾,

但痛改前非,只想为别人做好事。

于是上苍就让他一世还两世的业,

让他崩瞎了双眼。

可孩子不怨天尤人,

只是默默的为别人做好事。

上苍就把他第三世的业力也拿过来一世还,所以雷击毙命。


阎王爷问包拯:

三世恶业一世还,你说是好还是不好?

一世还了三世业,因为他专行善事,心里只是想到别人,毫不考虑自己,

某些方面已达到『不修道,已在道中』的境界,积德甚多,

故而死后立即转生为当今太子,

享受天子福份。


其实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题目时,

就感觉是不是题目写错了,

隐约记得以前在哪里看过,

这句话的原句是:

修鞘补漏双瞎眼。

指的是修理剑鞘,和修补漏的鱼网

因为都是帮助杀生的行业,

所以会导致不好的结果。


后读完故事,

才知道这个题目起的甚妙,

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,总结成一句话,

我想应该是:

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,

而是:就算报了,我们也看不懂!


是啊,面对人生,

我们总是愿意断章取义

我们需要明白的是,

首先,这个世间的善恶报应,

并不是瞬间兑现的,

好比一颗种子种下去了,

也不会立马结出果实。

如果世间善恶,都是立马兑现,

那么,真是不敢想象,

不知道我们一天要上天入地多少次?

其次,报的方式也大不一样。

更多时候,不管是善报还是恶报,

我们都看不太懂,因为,

有时候,善报看起来像恶报,

有时候,恶报则看起来像善报。


这种例子有很多:

比如:四十二品因果录中

《第廿五品:苏东坡因果》

《第三十品:四祖度五祖》

都是善报看起来像恶报。

在苏东坡成为苏东坡之前,曾经因作恶,成了一只鸡,他的师兄就把那只鸡挖去了左眼,折了右脚,将鸡笼封入,挂起在寺中门口,与他早晚听经闻法。

而禅宗五祖弘忍,则将自己的母亲活活饿死,又将母亲的身尸拖过十八门头示众,又命众徒弟,将头用凿子琢破。

而在这篇《焚蛇灭族》中,

则是恶报看起来像善报。


此外,故事中,

还有一点,也非常值得注意,

那就是,无论看得懂还是看不懂,

心态」,都至关重要,

孩子行善,却瞎了双眼,但他毫无怨言,

所以才能三世恶业一世还。

如果那个孩子,瘸着腿总是抱怨,

估计也不会瞎眼,

如果他瞎眼后,抱怨命运不公,

估计也不会被雷劈。

只是,这些要留着下一世再还。

表面上看着不错,其实苦的还在后面。


所以,

当因果发生时,我们当下的心态,

可以决定以后的命运走向。


人生一世,

不过也就短短两万多天,

我们每个人,都像是一个,

两万集电视连续剧的主演

不仅自己演着,也看着别人演的,

可是,

我们没看过自己的剧本,

也没看过他人的剧本,

在两万多集中,只是看了几百集,

发现自己想的和导演想的不一样,

不明白导演为何要如此安排,

于是开始质疑,

熟不知,还有第二部、第三部、前传、后传、番外,等等等等。


而那些历代的高人、智者、开悟的人,

其实就是看到了自己剧本的人,

于是,他们就从主演的代入感中出离了,

因为他理解了、也释怀了。

即使还在演,但他已知道,

导演的用意、剧情的走向、

以及剧本中的人生,

也并非真正的自己。


希望我们也可以早日看清

这世间百态及背后的规律

识得上天恩德,常怀感恩,

早日醒来,成就圆满人生。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