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时期,
齐国的君主齐景公,非常喜欢捉鸟玩,
于是,他便派一位叫烛邹[zhú zōu]的人,
专门管理他的鸟儿们。
可是,烛邹却不慎让其中一只鸟飞走了,
景公大为恼火,就欲下令杀死他。
很多大臣们,
听到国君要因为一只鸟,要杀一个人,
都觉得非常不妥。
可是,大臣们看到景公现在正在气头上,如果现在贸然进谏,只怕是会更加触怒龙颜,
好心进谏,反而落个人头落地,
岂不是冤?
正在大臣们手足无措时,
晏子站了出来,说:
「大王,烛邹确实该死,他一共有三条罪状,在您斩了他之前,让我先给他列举一番,然后再杀不迟,也好让他死个明白!」
齐景公听完,高兴地说:「可。」
于是,
把烛邹叫了进来。
晏子便一本正经地说:
「烛邹!你知罪吗?
你为大王管鸟,却让它逃走,这是失职,
这是第一条罪状;
你使我们的王,因鸟而杀人,
这是第二条罪状;
等这事传出,让天下诸侯认为我国,
重小鸟而轻士人,败坏我们大王的名誉,
这是第三条罪状。
你可真是罪该万死啊!」
说完,
晏子便请求景公下令马上斩杀。
可是景公却说:
「算了,不要杀他了,
我接受你的指教了。」
很多时候,
我们即便有着一颗仁心,
可是,讲话还是要学会一个度,
根据对方的身份、场合、情景,
以一种适当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态度。
有些话,即使再对,
若直言相劝,反而会惹来一身麻烦,
从而事与愿违。
若晏子在朝上,在景公大怒时,
当着百官的面,说:
你怎么可以因为一只鸟而杀人呢?
这样岂不是遭天下诸侯的笑话吗?
估计得到的回馈,无非就是:
放肆!大胆!
然后同罪论处。
晏子以高超的语言技巧,婉转地提醒景公,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,同时又不卑不吭,也维护了君主的尊严,晏子巧妙地做到了趋利避害,避其锋芒。
可是,这种技巧,
我们其实根本学不来。
因为,历史上也不乏一些能言善辩之人,
在君主面前展示其高超地说服技巧与过人才智,可是却反而因此激怒了君主,
从而惹来杀身之祸,
这和晏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我想,
本质的问题,还是在于气息。
大臣们觉得杀烛邹非常不妥,
因为他们对烛邹有着一颗仁心,
对景公却没有。
而晏子,
他不但对烛邹有着一颗仁心,
对景公也同样有着一颗仁心。
因此,
他即便面对因鸟杀人的景公,
他也没有丝毫的鄙视或怨恨。
晏子有此肚量,
才能运动这种高超的技巧。
因为,
人捕捉气息的能力实在是太强了。
是以理服人,还是以德服人,
一听便知。
那么,
我们可以像晏子一样,
学习其语言思路与技巧的同时,
培养晏子的这种包容与不评判吗?
我曾听说:
有德有才,是一等人,
有德无才,是二等人,
无德无才,是三等人,
无德有才,才是四等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