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住世时,众僧日中一食,
托钵化缘毕,或在山林间经行,
或于树下静坐思惟谛理,
个个摄心专注,精进行道。
一天,
有位比丘正安详地行走在草间小路上,
听得不远处传来喑哑低沉的声音,
唤道:「和尚道人……」
比丘抬头张望,
猛然看到一条大蛇正逶迤[wēi yí]而来,
顿时一惊;只见大蛇又说:「道人不要惊慌恐怖,我不会加害于您,我是特地来请您为我说法,让我得以脱离这丑陋可怕的身躯。」
大蛇问比丘:「您有听过阿耆达王吗?」
比丘回答曾听过此人,
大蛇便言:「我就是阿耆达王。」
比丘不可置信地问:「阿耆达王造立佛塔无数,供养三宝,护持正法,功德广大,理当受享天人福报,怎么会得如此果报呢?」
(道人言:阿耆达王立佛塔寺供养功德巍巍,当生天上,何缘乃尔也。)
大蛇不胜唏嘘,面露愁苦地向比丘哀诉说:「您有所不知,在我临命终时,为我持扇旁立的侍者不慎失手,致使扇子掉在我的脸上,我不由自主地起了瞋恨心。一念之间,气绝命终,心与境相应,便堕落成蟒身,身心不宁,日夜受苦。」
(蛇言:我临命终时,边人持扇堕我面上,令我嗔恚,受是蛇身。)
比丘听完大蛇的话后,心生怜悯,立刻为大蛇讲解苦集灭道、因缘果报、自性清净等种种妙理。
大蛇一心乐听,法喜无比,专心致志,
不思食不思眠的听了七天七夜
命终后,便生在了天上。
几个月后,
天人为了感念佛法利生的恩泽,
特持香花来到佛所散花供佛。
现场大众突见天降香花,不明所以,
天人于是在虚空中出声白言:「我乃过去阿耆达王,幸得道人为我说法而生天上,今日散花以报佛恩!」
所以服侍将死之人时,
身边的人不止要看护好病者的身,
也要关照好病者的心。
(是以临命之人,
傍侧侍卫者不可不护病者心也。)
读而思
我想,用这个故事来说明
一念天堂,一念地狱,
是再合适不过的了。
这个故事在告诉我们:
三界无别法,唯是一心作。
心能地狱,心能天堂,
心能凡夫,心能贤圣。
在佛门中,
横向叫世界,纵向叫法界,
当我们此生结束时,
我们的心会与境相应,
引导我们的去处与高度。
举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:
在畜生道里,虽然大家都是动物,
可是根据心性与福报的不同,
有些会被人养在家里,
有些则在屠宰场任人宰割,
有些在森林中自由自在,
有些则是国宝,比如大熊猫,
有些甚至是龙或神兽,
或是天人的坐骑。
有些贪高为鸟,有些谋深为鱼,
并不是堕畜生道都会变成猪。
文中,
阿耆达王虽因一念嗔恨堕入蛇身,
但他生前因行善而功德巍巍,
因此,
即使变成了蛇,也是心性较高的蛇,
和一般的蛇不同,
他也还能讲话,也知道自己错了,
也会想着找比丘为自己说法,
他的自性也没有被蒙蔽,
最终得以往生天人道。
而这个故事的重点,
我想还是要告诉我们:
当因果发生时,
当下的心态,决定以后的命运。
这不仅仅适用于临终,
而是适用于每时每刻每分每秒。
试想:
阿耆达王堕了蛇身,不但不反省,
若还因此生怨,怨那个持扇人,
或怨天怨地,还想着要报仇,
那么结果,估计就不会这样了,
如果再加上到处吃其他小动物,
那就会更糟糕。
阿耆达王在因果发生时,
当下觉察,因此改变了命运。
所以我们要看好自己的心,
文中结尾也说:
傍侧侍卫者不可不护病者心也。
那么,
我们就更加需要守好我们这颗心,
因为,
会守好自己的心,
才有能力关照他人的心。
如果自己都守不好,怎么帮别人守?
即便守了,也是假的,
也是妄想,也是自以为是。
所以,总结来说,
我们的心性,定高度,
决定我们会去往哪里,
我们的福报,定广度,
决定我们在那里过的如何。
就像那个笑话一样,
有人问一乞丐,
如果现在给你一千万,你要干些什么?
乞丐答:我要买一架飞机,
这样我就可以世界各地到处去要饭了!
这都是因我们的心性不同,
即便福报再大,但若心性不提升,
再多的福报和所谓的自我提升,
也只是在原有平面的不停延申;
永远无法纵向提高。
《华严经》云:
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
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
一切都是由心而出,
它让我们踏上天堂之路,
也让我们走向地狱之门。
愿我们守好各自的心,
继而让我们的心,善用我们的福报。